5年前的大制作吧,我觉得相当好看的。
可谓是登山题材的最佳影片了。
影片一开始就将大场面展现给观众,在开头就有令人震撼的情节。
随着情节的进展,观众也不会失望,雄伟的雪山,可怕的风暴和雪崩,炸药爆炸的效果……影片的情节也可圈可点。
在生命的极限,让一部分人生存下来,另一部分人就要牺牲。
这是相当残酷的,本片在渲染这一点也是不遗余力。
在这当中,有为大局着想的人,也有自私自利的人。
看起来很有最近的新作《南极大冒险》的感觉,但《垂直极限》显然在画面和剧情上都要更胜一筹。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垂直极限》以雄健粗犷却又不乏温情细腻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雪地救援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情感与理性的较量中,讴歌了人性的美,鞭挞了灵魂的丑,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下面就其中的四处细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细节一:三年前,父亲领着一双子女和其他登山队员正在攀登几乎垂直的岩壁,突然上方有新手坠崖,他们躲闪不及,共同被吊在依靠一个安全栓固定在岩壁的绳索上,父亲在绳索的最下端,儿子彼得居中,女儿安妮在最上端。
安全栓在岩壁的缝隙里渐渐松动,很显然的,一个安全栓是承受不了三个人的重量的。
这是,父亲让儿子拿出匕首,让其从身后割断绳索。
儿子彼得实在不忍下手,可安全栓继续往下滑,眼看三人即将丧命,在父亲的催促下,儿子彼得万般无奈,闭着眼睛割断了父亲的生命线。
父亲终于跌入谷底,换得了儿女的安全。
这就是父爱的伟大!
这就是理智的登山家正确的选择!
试想,如果当时儿子在没有得到父亲命令的情况下从自己身后割断绳索,尽管是理智的行为,能舍一保二,我相信,获救后的儿子也会内疚、终生良心不安的。
可妹妹还是不能原谅哥哥当时的举动。
此后,彼得自责不己,再也不登山了,妹妹安妮说他是在畏惧,在逃避。
安妮继续从事着父亲的登山事业,终于成了登山速度最快的女性,上了《国家地理》的封面 。
安妮说,唯有如此,才能最接近父亲的灵魂。
细节二:安妮终于自行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向喜马拉雅山脉的第二主峰K-II峰发起冲击了,不料突遇雪崩,很多队员都命丧雪山。
在山脚登山基地的彼得通过微弱的通讯信号(摩尔密码)得知妹妹安妮及两同伴幸存后,大家一片欢欣。
可随即又是一片的死寂。
彼得呼吁立即组织一支六人救援小组去两万六千英尺高处找到他们,并救其下山。
在高气压及严重缺氧的恶劣自然条件下,极易得肺气肿,能活命已市奇迹,而现在人们还不知三人的具体位置,就算确定了位置,还要除雪,需要急登山,必须在三十六小时内将其救出。
谁都不愿冒这个险。
用六条健康的生命去为没有多少生还可能性的三个人冒险,值吗?
只要有一点可能性,都应该尽力拯救生命!
在彼得的呼吁下,终于组建起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六人小组。
当这六人决定上山救人之时,不管成功与否,不管自己是否能平安返回,他们的生命已经得到了永恒,他们已经彰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崇高!
我们不应该用世俗的经济学的投入与回报的原则来对待生命问题。
如若那样,我们又怎样去看待当灾难到来时,一次又一次不遗余力的救援行动呢?
特别是当自己也处在灾难之中时,我们又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呢。
生命是伟大而无价的,我们不应该漠视生命!
漠视生命就是漠视所有的一切。
细节三:被困于峭壁中的三人,依靠地赛米松艰难地维持着生命。
这时汤米因受伤,过早地得了肺气肿,需要消耗更多的地赛米松。
当安妮决定给他注射地赛米松时,却被另一个商人出身的范艾略制止了。
安妮:不打他会死的。
商人:我们都知道他已经撑不下去了,你已经尽力了。
我们不能浪费资源。
安妮:救人不是浪费。
商人:除非救得活。
为何要两人陪葬这一人?
商人决意将实情告诉汤米。
商人:你是个职业登山家,你知道现实,就算他们(救援人员)来了,他们也没办法送你下山……安妮想帮你打救命针……这只是拖延时间。
汤米:你要我死?
你是这个意思?
商人:我没有什么意思,我是要你尊重生命,不要浪费他,我要是你……汤米:你不是我!
商人:没错,我不是。
你要了解,你不只害死我,也会害死她的。
趁安妮睡着时,商人杀死了汤米。
这的确是很难抉择的问题。
理智告诉我们,商人把实情告诉汤米,并要求汤米等待死亡或许是正确的。
汤米似乎也该认清形势,尊重生命。
但汤米并没有等待死亡的意图,商人更没有权力剥夺汤米的生命权。
细节四:四年前在攀登K-II峰的时候,范艾略雇魏蒙哥的妻子为向导,可恶劣天气让他们困在山上,范艾略用完自己的地赛米松,还抢夺了女向导的地赛米松。
结果女向导死亡,商人靠多次注射地赛米松后脱险。
商人后来却说,女向导的地赛米松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小心掉落才导致了她的死亡。
魏蒙哥守在雪山上,他一直在寻找妻子的遗骸。
这次救援行动,魏蒙哥也参加了。
当他找到冻死的妻子,知道了妻子真正的死因后,魏蒙哥说,他要亲手杀了范艾略。
终于,救援小组找到了安妮他们。
魏蒙哥并没有杀范艾略,而是决定救出害死自己妻子的范艾略。
可这次却又出现了与三年前类似的险情,一根绳索上系着多条人命。
彼得与妹妹安妮在上,魏蒙哥居中,范艾略最后。
魏蒙哥闭上眼睛祈祷片刻,果断地用匕首在自己身前割断了绳索,拯救了彼得兄妹,自己和范艾略坠入深渊。
在生命处于极端困窘的状态下,在生死之间,人性中善的、美的;恶的、丑的都被放大了。
平日里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样子,关键时刻却为了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不惜剥夺他人的生命权。
良心何在?
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价值?
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
在极限条件下,仍不失生存的勇气,不要轻易放弃,要始终坚信自己一定能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如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只要还有坚强的毅力,就一定有希望,只要有不灭的希望,就能获得重生!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权都是平等的,谁也没有权力随意结束他人的生命。
绝不能因为一己之私,于他人生命不顾。
在他人生命权受到严重威胁时,我们的社会必须挺身而出,倾其所有,拯救生命。
因为,生命权始终是第一位的,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
《垂直极限》引发的人性思考是多方面的。
它告诉我们:生命是坚韧而顽强的,生命是伟大而无价的。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一在影片的开头,父亲要哥哥割断维系父亲生命的绳,他知道只有自己的牺牲才能保全哥哥和妹妹的生命。
这一幕拍的很震撼,但是也在情理之中,父母对待子女从来都拥有最无私的心,他们给了子女生命,同时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任何时候,不假思索。
在影片的结尾,登山者魏蒙哥亲手割断了维系自己生命的绳,从而使得哥哥和妹妹的生命得以保全,而这两人跟他并无关系。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被这一幕感动,感动于人性的无私。
可从登山者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行为也许更加真实,如果你曾经在五千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攀登命悬一线,如果你曾经在洁白的冰雪的世界里艰难跋涉生死未卜,在某一天也许你会像魏蒙哥一样用平静的语调说出这样的话“对于我死在山里是最好的”。
这个世界上有14座八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很多座七千米以上的山峰,这个世界上有一些被称作登山家的人,他们用一生的时间从事一项叫登山的事情,他们中的一些因登山而瘫痪,截肢,他们中的一些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雪山上。
毫无疑问会有人视他们为疯子、傻瓜,可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了解——那种和自然相依与灵魂相近的状态。
对于一个真正登山者,死在山里也许是最好的归宿。
二我不知道在妹妹获救之后,哥哥和妹妹的如何能笑得这样释然。
他们难道忘记,是在四个搜救者死后,妹妹才得以获救。
当然也许我忘了这是在演电影,所以导演也跳不出那条定律——主角的性命重如山。
三不慎掉进冰裂缝里的妹妹,以及另外两人,从而逃脱了之后的雪崩,得以幸存。
比同伴晚几秒爬上悬崖的女人,从而逃脱了顷刻而来的雪崩。
得以幸存。
你不会知道生命的拐点在哪一处。
四影片的最后一幕K2高耸云霄,人在大自然面前永远小如蚁兽。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情感与理性的较量中,讴歌了人性的美,鞭挞了灵魂的丑,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雄健粗犷却又不乏温情细腻。
只要有一点可能性,都应该尽力拯救生命。
我们不应该用世俗的经济学的投入与回报的原则来对待生命问题。
在生命处于极端困窘的状态下,在生死之间,人性中善的、美的、恶的、丑的都被放大了。
平日里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样子,关键时刻却为了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不惜剥夺他人的生命权。
良心何在?
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价值?
人性永远是无法讨论的话题。
父母对待子女从来都拥有最无私的心,他们给了子女生命,同时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任何时候,不假思索。
你不会知道生命的拐点在哪一处。
你会割断联系你生命的那根绳吗?
唯有如此,才能最接近父亲的灵魂。
我清楚地记得这是我记事以来见到的第一张国外电影海报。
在我特别小的时候,父母抱着我去看了《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对我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小时候我对它的印象零星半点,但长大后重看几遍,完整的故事情节,史诗般的艺术与视效每次依然能深深震撼我。
《垂直极限》不太一样,我很确定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我家旁边有一栋三星级的宾馆。
国标三星级称不上好,但20年前那里配备了放映厅。
《垂直极限》可能是他们放映的第一部进口片,电影的海报被立在了宾馆门口。
那时路过海报的我被这幅画吸引住了。
这张海报在画幅上充分向纵向延展。
漆黑的崖壁,狭窄的距离,远处的雪山无不显得冷峻恐怖。
当然我小时候不可能想这么多,但我盯着坠落的两个登山者看了很久。
我有些害怕,我很好奇他俩能否生还。
放学途经宾馆门口,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努力想记住电影的名字。
许多年后机缘巧合我找到了这部电影,必然是通过海报认出它的。
我没有想到它是一部惊悚片,开头的攀岩跌落就有些紧张刺激,而且带有一些B级片的廉价重口味元素,比如挑夫滑稽的受伤方式(废戏),Wick的断脚,Monique的断指,Tom的鲜血炸弹等等。
影片前半段立的人设和人物关系其实很有东西挖掘。
年轻有为的登山家Annie,冷酷可靠的营地指挥Skip,听鲍勃马利的嬉皮士兄弟,出场自带光环与话术的企业家Elliot,阴森可怕的流浪者Wick,脾气暴躁爱耍酷的大姐头Monique,谦逊稳重的领队Tom,虔诚低调的信徒Kareem,吐槽老美占用资源的印军长官。
主角Peter是所有人中最废最普通的角色。
Annie和Peter之间因为丧父久久不能和解的矛盾,不仅体现在Annie对于事故的自责和Peter看起来的淡然,还体现在两人在运动上不断攀登和停步不前的处事差异。
无法释怀的人负重前行,隔断绳索的人远离山峰,都是两人丧父之痛的反映。
同样的反差还体现在旧仇人Wick和Elliot之间,在营地的宣讲不免让人以为Wick可能是一颗定时炸弹,事实上名声显赫的Elliot才是背地捅刀的针小人。
Elliot与Tom在山脊上预见暴风的那场争执也不错。
然而影片从一行人背上硝酸甘油的那一刻起便失去了它所有的合理性和闪光点。
硝酸甘油真是猪脑子编剧才想得出的解决办法。
原谅我突然的语失。
后半段剧情雪崩。
影片为了触发cheap thrills,让所有人物放弃了多年的登山常识,所有的!
使用硝酸甘油开山的军队第一天才知道它储存时不能暴晒;嬉皮士哥哥轻易地把硝酸甘油放在了雪坡上,结果炸药如同初学者在蓝道上平放的单板一样滑走;嬉皮士弟弟本可以和Kareem多讨论一下信仰的意义与真主的存在,结果两个人像傻屌一样,因为漏出的硝酸甘油和开玩笑打翻的水壶,在哈哈哈哈声中被喜剧般地炸飞。
我的天!
好笑吗?
还能更搞笑一点吗?!
Peter救妹妹途中还跟Monique调情,Skip人在营地坐绿帽天上来,还被cue成性别歧视,与老司机Wick口中值得信赖的形象相左。
编剧想让谁死谁立马死得不明不白,如果所有人都平安归来矛盾就没机会解决了。
最终影片让Peter牺牲了所有同行者,以一个乏味的首尾呼应,救得妹妹,还抱得美人归。
我不是一个专业登山运动员,疫情以来甚至户外爱好者都算不上,所以无法像其他影评一样揪出技术毛病。
同样我也写不好影评,这篇长评夹带私货太多。
我可能只是想记录一个细节,不让这份关于海报的记忆长眠于时间的雪山。
它可能是一个路标,一个20年前引子。
它们所有的所有塑造了现在的我,和20年后的我。
完整看过之后才发现之前断续地都看过了,特别是打针的部分。
不同的是现在看来,那些上升下降,做保护的东西都好熟悉。
不过,整个的情节和编剧设计是不是有点经不起推敲呢?
那样有前科的人,贸然和他同行是非常危险的。
而那些急救的装备的劣质完全和高山的环境不相符合,以及高雪山上那么迅速的行动,关键是硝酸甘油被日光照射会爆炸这样的常识居然是等上了山,一切都快要发生的时候才知道的。。。
说实话,如果这部电影是登山类型电影的代表的话,只能说,这类型的电影还太少,太粗糙了。
很搓啊!
这才是好莱坞电影,特效非常逼真,有些镜头看得我手上汗都出来了,自然界的景色真是奇伟壮观。。。
不需要使用大明星,但是每个角色都被设计得是恰到好处,新西兰导演马丁·坎贝尔厉害,不愧是《黄金眼》和《佐罗的面具》的导演,当然还有精彩的《皇家赌场》。。。
说点啥好呢,抱着希望去看,感觉就是个死神来了的升级版,故弄玄虚,搞出过去一个世纪登山界遇到的危险情节凑到一起。
说点啥好呢,抱着希望去看,感觉就是个死神来了的升级版,故弄玄虚,搞出过去一个世纪登山界遇到的危险情节凑到一起。
说点啥好呢,抱着希望去看,感觉就是个死神来了的升级版,故弄玄虚,搞出过去一个世纪登山界遇到的危险情节凑到一起。
很小的时候看的,还是在试映会上。。
内容很多都不记得了,但是记得最后雪地上那大大的一滩红,记得爸爸让哥哥割掉绳子。
一直很纠结,用更多的人去换不知道是否还活着的几个人的生命是否值得。
记得貌似遇难的最后只有妹妹一人活下来,而整个搜救最后只有6个人回来。
也许生命是不能计算是否值得交换的,但是想到死去的,特别是救援过程中死去的那些人,心中还是有种说不出的愤懑。
但是对于努力活下来的人,去计较这种得失似乎又是不公的。
我的评分:8.2影评:一家人都特别喜欢登山,一起登山的时候,突然发生了险情,最后父亲为了救他们兄妹,自己割断绳子摔死了,从此这个哥哥就有了阴影。
妹妹一直在登山一线,这一次妹妹要去挑战乔戈里峰,据说是世界上最难爬的高峰。
妹妹遇到了雪崩,与队长一起掉进了雪洞,哥哥知道她没死,组织了5个人每人给10万美金去救援,但是途中这些人都死了,看见有多么凶险。
只有哥哥他们那小组找到了妹妹,炸开了雪洞,但最后一刻差点都死了,被一个老头给救了。
老头开始组织救援,他们又遇到了同样的险情,陌生的老头儿果断割断了绳子,和队长掉下来去,摔死了。
哥哥和妹妹获救了。
陌生老头的老婆也爱登山就是被队长害死的,老头的一切行动就是为了媳妇报仇,这一次了心愿了。
看的电影解读版,有时间看一下原片,应该很不错。
他们两真不像兄妹,那个亲密劲跟情侣一样
仅依稀记得那个玩雪山天幕的老嬉皮挺NB,其余全是浮云
印象最深的是撇回手指那幕…
.5。狗血,但佩服这种不虚头巴脑的爽片,包括之前看的《大逃杀》,就是要拍紧张惊险,就是要拍血腥残忍,偶尔还要让观众急的牙痒痒……从不屑于煽情和说教,这是爆米花片的有意义。
真滴蠢……好多硬伤我都看出来了……我只能说,老师,别再沉迷并推荐学生看这种好莱坞商业大片了……
導演沒什麼登山常識,不過還是能表達想說什麽的
导演故意的剧情安排让人哭笑不得
除了剪绳子已经记不得了。。。
尊重生命。。。雪山版拯救大兵。。。
开头父亲为救女儿自我牺牲的那一段,一直不敢看,太残酷。对于运动不感冒的自己来说很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看到后面这种疑惑也有慢慢解开,或许不断攀登不断征服的欲望就如同药瘾一般促使人不断往上吧。援救队伍中两兄弟的情谊,一直找寻妻子尸体的蒙哥马利这些穿插中间的情感更能打动我
爸妈很罕见地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是这部。10年前我只看了开头。现在终于可以看完了。不过很不爽就是那个炸药罐子是纸糊的吗?。。。动不动就漏。。。这个有点假。
登山是门艺术啊,搞艺术的理工科都不咋好吧。不难想象派文体美术的去救援会发生什么!
2010.02.21几个配角很出彩~~
这个乔戈里峰就是世界第二高峰,世界上攀登难度最大的山峰,每七个登山者就会死亡一个,迄今为止成功登顶的只有一百多人。最惨烈的一次一天之内死亡11名登山者。向勇士们致敬。
我觉得很好看。。。
本应该可以拍的很好。但除了几个镜头外,其他都让人昏昏欲睡。
总体挺喜欢,但是也有太多不喜欢的点了。为一个人牺牲那么多人,去的时候就该做好回不来的准备的好吗?那货显然没派上用场不说,还炸死那么些人。肺积水是怎么形成的。。。。
On my opinion, it is a distain to the mountaineering.Let me be the only guy to distain it.
这才是我想看的大片!
一直很崇拜搞极限运动的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