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东野圭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新参者之红手指》由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刑警加贺恭一郎和他父亲之间的生死约定,一条是中年男子前原昭夫为了帮杀人的儿子脱罪,不惜抛尸、诬陷自己母亲的故事。
前原昭夫是一个得不到家庭温暖的中年男人,他母亲罹患老年痴呆症,整天疯疯癫癫,造成婆媳关系恶化,妻子总是拾掇他将母亲送去福利院,结果被昭夫妹妹阻止,妻子为此心怀怨恨,夫妻关系降到冰点;儿子直己因为在学校受到欺负,在逆反期情绪暴躁,甚至对昭夫大打出手。
家不像家,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妻子不像妻子,心灰意冷的昭夫总是以加班为由早出晚归,拒绝和家人交流情感。
直到有一天,他儿子直己把一个小女孩骗到家中掐死,他才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家庭危机。
在妻子以死相逼之下,昭夫决定帮儿子脱罪,他将小女孩的尸体抛入公园的厕所中,指望能够转移警察的视线。
不料精明干练的刑警加贺恭一郎循着蛛丝马迹迅速锁定了昭夫全家,并不断施加压力。
昭夫在迫不得已之下,企图诬陷自己的母亲,让神志不清的母亲为儿子去顶罪。
加贺恭一郎明察秋毫,识破了他的意图,并巧妙设局,让良知未泯的昭夫在母亲面前忏悔认罪。
原来,昭夫母亲并不是真的痴呆,她只是以此来远离没有亲情的家人,同时缅怀以前罹患痴呆症的丈夫。
加贺恭一郎引导昭夫看到自己母亲拐杖上的护身符,那个护身符是昭夫小时候为母亲亲手雕刻的,为了表示自己想要一生保护母亲的意愿。
结果昭夫成年之后,在妻子的挑唆下,对母亲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疏远,最终让母亲寒心,每天装疯卖傻,不肯面对这些无情的亲人。
她在得知儿子意图诬陷自己之后,更是伤心欲绝,为了让儿子迷途知返,她故意将犯罪线索留给加贺,同时用无声的眼神暗示加贺和她合演了一场戏,终于挽救了儿子的良知。
破案之后,加贺恭一郎终于透露他为什么不肯去见自己病危的父亲,这是他们之间的约定。
加贺的父亲也是一名刑警,因为醉心于工作,忽视了自己的家人,导致妻子出走并客死异乡。
为了赎罪,为了感受妻子临死前见不到儿子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加贺的父亲决定惩罚自己,严禁恭一郎在他病重期间来探望,一直到死都没有见儿子一面。
然而,恭一郎对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他通过手机短信,“指挥”护士与父亲对弈将棋,通过这种方式缓解父亲临死前的痛苦和寂寞。
然而父亲也早就心知肚明,只是不愿宣之于口。
父子两人真挚深沉的感情,委实令人动容。
在这部片子中,饰演加贺恭一郎的日本演员阿部宽非常出彩,他那双平静淡泊、深邃莫测的睿智眼神给我印象极深。
在父亲去世之后,阿部宽信步走入病房,向父亲遗体告别,他那温和的表情、微笑中隐藏着悲伤的眼睛,突然让我想起了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阮籍不在母亲丧礼上哭,让所有的人指责他不孝,而他却独自在母亲坟前伤心吐血。
他不是没有道德,更不是对母亲没有亲情,他只是不想让道德和亲情变成一种表演。
有些事情,只有至亲之间才能明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完全看不懂。
东野圭悟在《白夜行》、《幻夜》、《恶意》、《嫌疑人X的献身》这些作品中,对人性之恶挖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几近绝望。
然而,他在《新参者》系列中,一方面发掘人性之恶,另一方面也彰显人性之善,善恶同体,这才是丰富、立体、真实的人性。
我对东野圭悟的观察力、想象力非常钦佩,他的确是继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松本清张之后最有实力的日本侦探小说家,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文坛鬼才。
《红手指》改编自东野圭吾「加贺恭一郎」系列推理小说中的一本同名作品。
在东野笔下的侦探形象中,「加贺恭一郎」系列里的加贺恭一郎与「伽利略」系列里的汤川学是两个比较知名的角色。
与性格古怪、外表英俊的型男物理系教授汤川学相比,加贺恭一郎的本职工作就是警察,心地善良、感情丰富、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又不修边幅、喜欢单独行动。
在东野的描述中,加贺恭一郎身材高大、五官深邃、笑容爽朗,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形同饰演这一角色的演员阿部宽还真有点神似。
目前,「加贺恭一郎」系列中影视化的作品有四部,除了《红手指》外,还有《新参者》、《麒麟之翼》和《沉睡的森林》。
今年还会上映一部《祈祷落幕时》,将由阿部宽与松岛菜菜子联袂主演。
相较于「伽利略」系列着重案件与推理,「加贺恭一郎」系列更偏向于人性与温情。
人们评论东野的作品时常说他既非「本格派」,亦非「社会派」,而是不拘泥于两者的「新社会派」,或者称「写实本格派」,在这两个系列的写作方式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红手指》当然也继承了「加贺恭一郎」系列的一贯风格。
作为偏社会派的推理小说,故事的开端便揭示了案件和凶手,上班族前原昭夫被妻子的来电急召回家,发现儿子直巳杀死了一名女童,在妻子的坚持下,昭夫绞尽脑汁地处理完尸体并编织了一个谎言企图混淆视听,帮助儿子逃脱法网。
对于喜欢推理解谜的观众而言,这种类型的故事似乎并不怎么吸引人。
本人未看过原著,但仅仅从影视版《红手指》来看,案件本身并无精妙出奇之处,同时导演的着眼点亦不在这一方面。
自日本文坛的「清张革命」以降,社会派的推理小说便摆脱了单纯侦破案件的拘囿,并承担起了批判现实的社会责任。
东野虽非完完全全的社会派,但在社会问题的揭露方面却毫不逊色。
东野曾在访谈中谈道:「人性的独白、社会的炎凉,这些是人类永远需要关注的命题。
」因而他的许多作品都以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冷漠为主题,特别对于家庭关系、对于未成年犯罪现象更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与挞伐。
在此意义上,可以将《红手指》视为典型。
前原昭夫一家的关系极为淡漠,昭夫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早出晚归、忙于工作,与其他成员的交流很少。
妻子八重子在超市打工,对儿子直巳十分溺爱,与婆婆的关系也并不融洽。
儿子直巳处于青春期,孤僻、自我封闭、并有性爱好上的怪癖(这点在影片中语焉不详,应是有意回避)。
母亲政惠由于老伴儿因患老年痴呆去世,再加上儿子的漠不关心以及与儿媳的日常龃龉,于是选择假装也患上了老年痴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尽量避免和小辈接触。
这样的一个家庭,正是目前大多数日本式家庭的模板。
家庭成员间缺乏情感交流,换言之没有最基本的爱与理解。
昭夫对家庭采取逃避态度,对儿子疏于管教和引导,工作既是原因亦是借口;八重子对儿子一味娇纵宠溺,并未真正关心他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甚至当直巳闯下弥天大祸时,八重子仍然不正视问题根源,反而将丈夫昭夫推向了错上加错的两难境地。
面对加贺恭一郎的步步紧逼,走投无路的昭夫只得昧着良心想出了另一个计划,故事也来到了高潮。
昭夫的想法是把杀死女童的责任推给「痴傻」的母亲,虽然在此过程中回忆起儿时母亲的慈爱而倍受煎熬,然而护犊心切之下还是打算牺牲母亲来挽救儿子。
如此一来,不仅是直巳,连昭夫本人也跌入了道德深渊。
好在本作的结尾不失温情,在铁一般的事实、加贺恭一郎的劝诫、母亲的眼泪下,昭夫最终交代了前因后果,并痛心疾首地向母亲谢罪。
在母亲与儿子、是与非之选择的背后,《红手指》直面的是日本社会缺乏亲情的悲凉现实。
其中最值得赞赏的是当前原政惠得知昭夫的计划后,并没有俗套地甘愿牺牲自己成全儿子一家,而是不断用暗示的方式来提醒儿子悬崖勒马,不要一错再错。
同样作为母亲,政惠和八重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不过即便如此,昭夫与直巳面对亲情的态度上也都是一丘之貉。
社会问题之所以能成为社会问题,与个体的关系其实已经不大了。
♑
先说说我看的时候是怎么个状态,前半程期待有多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脱罪,发现看了半天木有X的绝妙设计。
后半程渐渐明朗,情感上不输给X和白夜行,同样是感情,这部片子看到最后我用了半盒面巾纸,感觉身体内的水分充分得到了释放,减压效果明显。
再说说看这个电影的背景,是某一个周日,近期很热门的事件无非是XXX儿子的犯罪事件,父母的隐私连同几百年不出现的所谓邻居、知情人、朋友、同学等等相关人士,全都出洞,爆料这个孩子的成长历程。
我不说其它,单单这个事件的社会影响还是很恶劣的。
正好喜欢的杂志也做了这样一期专题,恩,叫小的善。
我自己这一个多月一直在看各种犯罪片,韩国的日本的,当然最多是一本叫十宗罪的书,喜欢得很。
看犯罪片是一些女孩子的特殊癖好,不用说,我自己是,我身边一群柔弱的姑娘都很爱。
这是为什么,我仔细琢磨了下,不知恰不恰当。
一方面是人性中都有好奇的成分,对于恶的好奇,只能通过这些影视作品实现。
另一方面,都希望能得到救赎,也就是扼杀掉那些时刻冒出来的恶。
我记得之前看影评,忘记具体是那部片子了,说那些十恶不赦的罪犯也会有很平凡的一面,做出那些事之前,他们也就是身边的普通人,同样的,即使是犯了罪,他们也会有普通人一样的情绪,一样的恐惧,人从根本上,还都具备一些特质。
来说说这部电影吧。
情感上是两种,亲情和爱情,线索是两条,罪犯家和警察家。
前原家是个沉默的普通家庭,叛逆的孩子,溺爱孩子的妻子,沉默的母亲,和麻木的丈夫。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家庭关系的典型面貌居然是这个样子的?在其他方面也是,很多人跟我说,现在都这样,都一样,很正常,等等。
然后等到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情,才会说,凭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是我,凭什么这么做???
一个社会上的人不能时刻把责任推给不知是谁的某一群人,冷漠和麻木也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
于是,自以为能安稳度日,按部就班的前原家,天崩地裂了。
片头的话说得很好,我们知道会有那些事,却总不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
谁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家里躺着一个尸体呢?
永远不要等不可收拾了再去补救,更不要用逃避掩饰去解决问题。
前原回忆起小时候跟母亲承认错误的情景,回忆起目前带着他和妹妹一起唱歌,回忆母亲对父亲的执着坚持,这些都让他变得犹豫,还是没能阻止。
一步一步,为了儿子还是为了自己,说也说不清了。
就像八厘子说的,你愿意做杀人犯的父亲吗?
犯了错误,确实不难想到的是后果,他又做了一件很“正常”的事,为了儿子的前途和家族的面子,掩饰罪行。
不要因为知道了他们掩饰的理由就觉得可以理解,就像加贺说的,不能对受害者家属的痛苦表示习以为常。
麻木是一种病,可不是褒义词。
亲情是什么呢?
母亲又是什么角色?
痛苦是个什么东西?
尊重怎么实现?
孤独是不是理由?
错误能不能都被原谅?
爱是多么百转千回?
亲情是什么,我想我的哭点能解释一部分。
首先是前原知道不能免除嫌疑,决定去扔掉那一包玩具,并且用神志不清的母亲顶罪。
那时候,他想起了小时候打碎花瓶,妈妈听他自己承认错误的经历。
那样的温暖跟冒着大雨骑着自行车在黑夜里的寒冷相比,还是没能让他停下。
母亲是什么角色,八厘子是爱儿子的,有人说传统女人虽然把丈夫看成天,但儿子才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人,不惜一切,也要保全。
母亲在她身上,诠释的是保护,过度的保护,也就是溺爱。
中国人总说所谓的慈母多败儿,这两个母亲是不同的做法,几乎差点收获了一样的结局。
其实有一段我是感觉非常悲哀的,那样的母亲,费尽心思教育了儿子的母亲,居然有一天会被当成替死鬼?
这世界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吗?
还好我还不是母亲,也还做不到母亲的付出,隐忍没有改变的是等待回头的耐心,从小就给了的耐心,直到这些年母子感情不甚亲近的时候,还是爱着儿子的。
痛苦是什么呢?
加贺的父亲用不再相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妻子的忏悔,前原的母亲用体会丈夫处境的方法怀念一起的日子,每个人疗伤的方式不同,旁人很难理解,但我们要尊重。
对,尊重也可以说是另一个关键词,理性的存在于各种感情之中,抗衡着,经久不衰的被争议。
我在想,尊重跟爱分不开吧,如果能如同加贺一样,懂得远远地看着,懂得深深地尊重,懂得另一个人的痛苦,那何尝不是爱?
当然,也许我们远比他幸运,不会面临那样的处境。
下面很自然过渡到,孤独,或者说所谓的阴影,是不是解释犯罪的原因。
不是,必须很郑重的说,不是。
即使是法律都不仅仅是为了制裁,还有教导,那犯罪更不需要开脱。
加贺的童年相比于直巳,怕是更加坎坷吧。
孤独是一种情绪,不是病态,也不是邪恶的同义词,不要为恶穿上中性的外衣,否则你说不好哪一天也会穿错衣服。
那么,犯了错误能不能被原谅呢?
我想起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人物,他会得到原谅吗?
电影里的结局是,孩子的亲人去祭奠受害者,女记者说,跟孩子聊了聊,了解到他小时候的事,想有一天能写出来。
我想,这也是一种回答吧。
会有个人,也送上一双耳朵,去听一听这个故事,去写一写这个少年,去告诫一些人吧,但愿吧。
最后,爱是多么百转千回的事。
母亲不管变成什么样子,爱儿子的心还是支撑着她等待他自己的醒悟,不要说精密的推理,世界上的爱有些是为了满足,有些是为了救赎,也许就像加贺的父亲说的,警察的职责除了找到真相,还有救赎相关人员的心。
还好我们都还剩一点点柔软被收藏,愿它安好,永不消亡!
概括影片:一个有话却不说的故事。
两个家庭,罪犯这个家庭呢上有老下有小,老的装老年痴呆,小的叛逆,中间的母亲溺爱孩子,中间的父亲听母亲的;小的犯案以后明显这个父亲的手法漏洞百出;根本瞒不过去,更别提对手是阿部宽了;母亲要不是因为装老年痴呆,可能这个家庭也不会这样,毕竟家人的心血都在照顾老人的情况下消耗殆尽了;老的美其名曰姚体验丈夫的感受,体验可以啊,你先找个老伴照顾你啊,那才能体验的到啊!
阿部宽这家呢,父子俩都心照不宣,你知道我,我知道你,但就是不说,最后四个人站在他父亲床前缅怀的场景是不是太洒脱了,要么是冷血至极,要么是理解至极;台词倒蛮有意思,警察不在于破过多少案子,在于拯救多少人;犯罪破案的手法都太普通了,这个算是社会派的推理作品吗?
感觉整个片子看下来就在讲述日本一家三代人的问题,中年危机,少年叛逆,老年赡养问题;至于两个家庭中的想要体验分别的伴侣死时的体验,真是不太理解日本这个民族把!
本来想看看评论,平复一下我看过这部剧之后愤懑的心情,但是影评里却没有一篇认同的。
这是一篇充斥着男权,以男人的眼睛观察的家庭伦理剧。
警官知道自己的母亲出走孤独死去,却不想深究这是什么原因。
悬念扣在最后,他是为了让父亲达成孤独死去的愿望。
作为警官的父亲,辜负了自己妻子他想赎罪,为了得到心灵的安慰,又把自己的儿子放在了不孝的境地里。
从年轻时辜负妻子,到死去时使自己的儿子见不到即将离世的父亲,他用自己的固执伤害仅有的两个亲人。
而把自己不多的温情,给了妹妹以及妹妹的儿子。
这是紧扣自己一生想拯救“别人”的主题吗?
只能是家人之外的人,家人绝对不行。
警官的形象,一开始我以为他是源于对父亲导致母亲孤独死去的仇恨,然而最后却是他想成全父亲,以让父亲在孤独中去死的方式成全他。
然后在死去的父亲的尸体旁满脸释然的看着他,再抒发一下感受,好像获奖感言。
我想问,真实的人类,这样的行为不可怕吗?
我了解你成全你,所以你孤独的去死吧。
这样的观念就是尊重吗?
他怎么确定,他的父亲最后时刻没有想念这个唯一的儿子,不是因为曾经的承诺而后悔,既然是自我惩罚,那么父亲一定是痛苦的吧?
这就是日本人能围观至亲切腹而感到宽慰的民族精神吗?
我理解不了,也不愿意被灌输这种观念。
犯罪的孩子,他有十三岁了,是什么导致他一遇见问题就尖叫呢?
所谓母亲的溺爱,又表现在哪里?
是没有严厉的管教吗?
显然不是,他的父亲管教过只是管不了,到最后父子间基本毫无交流。
母亲提供了爱,却没有提供教育,父亲提供了管教却没有让孩子感到重视和爱。
畸形的家庭,痴呆的奶奶,不归家的父亲,温婉而有求并应的母亲,学校的欺凌,无法宣泄的爱好,把一个孩子逼疯了而已。
父亲的角色,有人说他懦弱,但是他确实为了自己的儿子做了绝对不会做的事。
在他记忆深处,有自己那个温婉的母亲,简直就是目前家庭的翻版,他的父亲的角色也不知所踪,留下的只有老年痴呆的记忆。
他就是自己儿子渡过青春亲成家立业后的样子。
妻子是被黑的最惨的角色,溺爱孩子,教唆男人,仇恨婆婆,被所有人无视或者仇视。
但是她难道不就是年轻的婆婆吗?
爱孩子没有错,她只是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丈夫的角色缺失,整个家庭都是她在操劳啊,养育孩子,照顾婆婆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睡,她已经不堪重负自己都要发疯了。
这中间丈夫做了什么?
丈夫对自己的婆婆说,妈你吃糕点千万别让八重子知道!
他在干什么,在告诉自己的妈,你在这个家吃个东西你的儿媳也会生气的?
这是离间计吗?
妻子承担起了家庭所有的责任,既是叛逆孩子的母亲,又是操持家务的主妇,还是伺候婆婆的儿媳。
然而全剧从始至终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这个愚蠢女人的嘲讽,既愚蠢又不孝,歹毒,她有罪……婆婆是妻子变老的样子。
这一生溺爱自己的孩子,老了又不得不照顾老年痴呆的丈夫。
她爱她的丈夫吗?
完全看不出来,说她被冷漠的对待了,那么她自己呢,是不是也是冷漠的一部分?
孙子杀人时她是家中唯一的成年人,她在做什么?
在假装痴呆。
没有人深究她到底对这件事知道多少,有没有看见垂死挣扎的女孩,没人关心,只因为她老了,所以可以装作痴呆的样子享受全家围着自己转的待遇。
说她想尝试丈夫的感受?
她的丈夫是真的痴呆了,不是假装的。
当她看到这个家一天天更冷漠下去的时候,她想到的是做什么呢?
是自绝于家庭,因为你们冷漠,那么从始至终一脸面无表情的自己难道就不冷漠吗?
看着儿子不愿意回家,看着儿媳焦头烂额,看着孙子叛逆她做了什么吗?
没有,因为她老了,可以安心的放逐自我了,除了年轻的时候对待自己的儿子有真心,她难道不是这个家里最无情的人吗?
女人的愚蠢,从小小的容易被引诱的女孩,到成为别人愚蠢的妻子,最后熬成冷漠的婆婆,这是女性的悲哀。
这部剧,我无法知道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情感,但是却看到了真正冷漠的一家人,由始至终,从前一代到后一代的循环往复。
深处其中,没人更无辜。
儿子养不起年迈的母亲,决定把她背到山上丢掉。
傍晚,儿子说要背母亲上山走走,母亲吃力地爬上他的背上。
他一路都在想:“爬高点、走远点再丢下才不会走回来。
”当看到母亲在他背上偷偷往路上洒豆子,他很生气地问:“你洒豆子干什么?
”母亲和蔼地说:“傻儿子,我怕你等会儿一个人下山会迷路。
感人至深,令人动容泪下。
这世上怎么会有母亲给自己儿子设陷阱呢?
沉默弱懦的父亲和无原则溺爱的母亲,儿子遭受了校园暴力,父亲不正视而是强逼着他自己去反击,变相逃避问题,这样家庭影响下诞生了心理变态的儿子。
可身为中年顶梁柱的父亲又谈何容易,成天忙工作还要顾及家庭,家庭里还有平衡母亲和老婆的关系,谁又能体谅他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离家里近一站,心情就愈发沉重)
一个无原则溺爱儿子的母亲有多恐怖,让其肆意妄为最后变成了杀人犯。
最后的最后,还想让老太太顶包,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那句,世上没有母亲给自己儿子设陷阱的。
影片的最后30分钟让人泪崩,老太太拐杖上的那块名牌是儿子小时候送给她的,回忆时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瞬间泪下。
当你历经种种,你还可曾记得最初的自己?
可世上一切都会变,唯有母亲的爱不变,母爱多么伟大啊!
最后加贺让他看着老太太的眼睛说,没能保护到您最后,唉,真的绷不住了。
小时候拼命要保护那块牌子给母亲,现在竟然要把母亲亲手栽赃送进监狱,你这是要保护你母亲吗?
老太太到最后都在相信儿子,才把自己的手染上口红,好让儿子收手,可最后最坏的结果还是发生了。
总结:什么都会变,唯一母亲的爱永不会变。
這部應該說是《新參者》前傳的SP。
阿部寬和黑木明紗相遇的開始的戲。
看到VC上有就去TD搜索了--想想以前都是DOWNLOAD來看的--真是折磨人吖。
認識東野圭吾是從《白夜行》開始。
從此以後對這位推理大叔的喜愛是一發不可收拾。
現在正追《幻夜》呢。
而《白夜行》的劇場版也快上映了。
真是期待。
壹壹從來就是反對絕對劇透的。
但是看到不錯的情景還是想說兩句。
譬如是加賀的父親說的那句--重要的不是破了多少件案子,而是救了多少個人。
真的很感動。
而加賀也認真耐心地讓事實浮出水面。
雖然他甚至有些讓人難以捉摸。
但真的是一位好大叔。
而《紅手指》這個標題個人覺得也取得很貼切。
這場父母與子女的戲真的很出彩。
貳零壹壹年看的首部日劇SP。
也是今年寫的第一篇觀後感。
紀念下。
个人感觉比另外两部好看。
悲剧的开始,大概就是家庭教育的丧失。
母亲无限制的溺爱,父亲的撒手不管,孩子在学校里也受到欺凌。
在母亲抱着孩子痛哭时说“妈妈会保护你”的时候,那个孩子居然会笑着说出那样的话:“都是你们的责任,我可是未成年”,还不断的想着怎样为自己开罪,让父母揽下所有。
这到底是怎样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父母的教育到底是有多差,才会教出这样的孩子。
中间有一段,老母亲唱儿歌和小时候的画面穿插,那个父亲骑车时的样子,还有加贺父亲在病床上说着自己一个人可以的样子,也提到了加贺的母亲。
这一整段放在一起,显得如此的可悲。
且不谈加贺的父亲怎么样,那个父亲为了孩子撒谎揽罪,穿插的回忆是老母亲曾经怎样教导孩子不要撒谎的场景。
太可悲了。
说实话真的我怎么也想不到,那个父亲居然撒谎让自己痴呆的母亲为自己的儿子揽罪。
当警察来到老母亲的房间的时候,老母亲又唱起了那首儿歌,并且在警察出门的时候闭上了眼,看到这里我就感觉老母亲是有意识的,果不其然。
还有一个比较触动的地方,便是婆媳关系吧。
儿媳妇知道老母亲是装痴呆,居然一点反省的意思都没有。
在加贺无数次向那个父亲确认,说就这样把母亲带走可以吗的时候,儿媳妇真的一点都没有不行的样子。
人再坏也不能坏成这样,毫无底线。
还有那个父亲也是。
明明是自己的母亲,真能做成让自己的母亲做替罪羊。
从这方面来看,不管国内国外都是一样,给那些重男轻女的人看一看,真是可悲。
死者颈部的指痕应可轻易得出结论:凶手是个未成年人。
不需要所有其他人自作聪明演这一出。
断臂玩偶上没有口红指印,也可以佐证手办不是老太太的。
男人抛尸的路上竟然一个摄像头也遇不到,还是挺神奇的,特别是公园入口和桥头两侧,竟然也没有摄像头。
在发现自行车车圈和车胎上的黄泥巴时,应该立刻取样和公园小径上的泥土做比对。
如果确定是凶手或帮凶给女童穿上鞋子并绑好鞋带,鞋带上和鞋子上有机会留下嫌疑人的DNA或指纹(也许电影省略了这个调查步骤,因为男人是戴上手套再给女孩穿鞋的)尸体的脖子上有红色勒痕还有破皮的划痕(应该是被凶手指甲所伤),伤口里的异体残留物有机会留下凶手DNA。
死者曾经失禁,尿液既然留在了衣服上,必然也会留在案发第一现场,因此确定哪里是第一现场非常重要,影片忽略了破案的重要一环。
关于“凶手为什么要把尸体遗弃到公园里”的推理非常本格,非常精彩。
就算是社会派推理小说,也应该重视最起码的现代法医科学以及最基本的办案流程。
案子非常感人,细节经不起推敲。
故事太残忍
东野圭吾对于人性的掌控能力已经出神入化了。四星半。
沉睡的森林比较好看 红手指 麒麟之翼 之类的差不多 东野圭吾就是和推理无缘 无聊至极又不想动脑子又没心情好好看电影的话就还行8
为什么装痴呆?🧐
当我们老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东野圭吾的故事还是适合看书吧,毕竟与其说是悬疑,不如说更偏向于人的心理及社会问题。
讲真浪费时间。除了补加贺人物故事外没什么内容。配角还各种用力过猛
比恭一郎更早一步猜出来呢。打亲情牌就加分,悬疑的话就。。。那小子太无语了。
为什么我就那么没时间看书呢
加贺恭一郎系列的人性描绘得比推理更多,可是我并没有太被那些挖掘人性的东西打动,也没有被推理的部分吸引。
1.看着看着以为是电视剧呢;2.日本人一贯的说教方式;3.都快成类型片了
看到十分钟就弃剧了,行为逻辑狗屁不通,就靠变态神经病来圆?
父母皆祸害。
不能更烂!
新参者系列最后才看了这个,上来就冒牢凶手穷追不舍啊,把前面的事都交待掉了。
东野圭吾还真是一招鲜吃遍天啊,这部作为电影的话,影像质量还真不敢恭维
20220104想看,20221226看过
20110221 22" rmvb
逻辑弱了点
良心还原。主要还是本子好,想起原书情节就哭,根本用不着煽。得去重看麒麟之翼了。
他妈的老年痴呆太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