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一部电视电影,由HBO出品,HBO公司屡有大动作,但对小制作成本的电影也推崇备至,在美国影线,对影片有基本的要求,小制作的电影,上不了大院线,只能放在收费电视台播放,成了电视电影,但无论是季度性的电视剧,还是小成本的电视电影,实力不容小觑,水准颇高,由于收视人群不一,还无需像大院线上映的要求,不是美国观众喜闻乐见的英雄片,而是门类众多,类型丰富,想象力与深度并存。
HBO电视台曾在2001年投资拍过《兄弟连》,放在迷你电视播放,投资金额达到1.25亿美金,请来了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
整体上,电视电影提供了独立创作者的平台,通过在HBO这种大电视平台,使整个产业链运作顺畅,发现优秀的从业人员,为大银幕服务,如此循环,成为一条良性的工业链,朝气蓬勃。
《夜莺》就是这样背景下的产品,全片一个演员,自拍,摄影机拍,导演让一个男演员自说自话,然后又通过讲电话,把这个黑人男性的性格,成长,心理的阴暗等一一曝光,他杀了母亲,为了独享这个家,安排与同性男友约会,约会不成,歇斯底里爆发,平静下来后,又岂求怜悯,可没人怜悯,最终,母亲尸体被找到,他拿起枪,去迎面危机,结束。
男主人公自言自语,他竟也是受害者,他母亲的管制强权,他内心的缺失,家庭的疏离,情感的失败,看似杀母抢夺了一切,可事件背后,他何尝不是一个缺乏爱,内心空洞,遭遇不幸的灵魂个性。
文/梦里诗书 无疑《夜莺》力图营造的是一碗暖人心脾的心灵鸡汤,作为由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执导的中国电影,他将自已对中国亲情观的见解与其善用的法国田园风格巧融于了这部公路类型片里,但这法风鸡汤却又是未到“火候”的,浮于表象欠缺力度的情感渲染和对《蝴蝶》机械式的套用,使其难见感人的真挚。
现如今谈起心灵鸡汤,或许很多人会对其唾之以鼻。
认为这不过是充满说教意味的理想化主义,但真正“有料”的鸡汤式电影,绝然不会以那般为人厌烦的意味予以呈现,《夜莺》便是如此,这种喜在夜间鸣唱的鸟类在电影中更是一种隐喻,喜欢提笼架鸟的爷爷因为爱鸟在孙女三岁时差点让其走失,这使得与儿子间的关系心生隔阂,而为了完成对过逝妻子的承诺,爷爷打算从回故里放生夜莺,孙女因父母忙于工作,希望弥补亲情关系的妻子瞒着丈夫又一次的将女儿交给爷爷照看,两人一鸟因此一同踏上了重回故里的旅程,电影中的夜莺鸟既是祖孙三代人情感关系的纽带,也借此呈现着农村与城市,在传统中也在变革里的中国。
如若没有费利普·弥勒曾执导的其成名之作法国电影《蝴蝶》,那么对于《夜莺》或应当得更高的赞许,虽然二者的故事不经相同,但其风格架构却是大同小异,而《夜莺》更予我了一种《蝴蝶》粗制版的感觉,除了田园农家的风景镜头质感较前作更为出色外,不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其公路的旅程远未有《蝴蝶》来的那般给人以直击心灵的感触,这症结实质源于电影情感铺垫的苍白,三代人之间所谓的隔阂本就仅是琐碎的小矛盾,缺乏剧情需要的张力冲突,秦昊饰演的儿子作为国内顶级设计师的形象在剧中的表现却更像个小孩,不论是隔阂的产生和释怀,都静若止水,难见波澜,这就彷如是小火慢炖的鸡汤,观众一直寄希望于在这平凡的故事结尾处得以不平凡的感动,但直到结束这锅鸡汤也终尚未开锅便就被关了火。
《夜莺》绝非一部滥竽充数的庸作,带有浓厚法国风格的中国电影却也是少有独到的,对人物情感细腻的描绘,使亲情在最为平凡质朴的镜头下得以体现,只是这亲情的温度却未能近乎人意,如是而已。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老人为了兑现多年前的承诺,带着他的夜莺和年仅8岁的孙女远行,开始了一场注定不平静的心灵之旅的故事。
在影片开头,爷爷提着鸟笼子逛公园时,另一位老人就说了,“要出远门就早点出发吧,到了这个岁数,人等不起,鸟,更等不起”。
四年前,爷爷朱志根带着孙女任幸逛花鸟市场,由于被夜莺动听的嗓音吸引,爷爷放开了牵着孙女的手,孙女差点走丢。
使爷爷和他的儿子崇义间产生了难以抚平的芥蒂。
同时,儿子和儿媳倩影之间也因工作忙碌疏忽了彼此,导致婚姻亮起了红灯。
孙女喜气洋洋的生日过后,父母都因工作关系要外出。
而此时,家中的保姆也因儿子的婚事要回老家。
儿媳无奈之下将任幸再一次托付给了任幸的爷爷(并没有告诉任幸的父亲)。
志根始终惦记着一个对去世妻子的承诺,把十八年前妻子送他的夜莺带回村子,让它在妻子的坟墓上飞走。
这个在志根心里说了很久的旅行,在启程时发生了变故,因为儿子儿媳出差而没人照看的孙女加入了这场改变他们生活的奇妙旅程。
这是一趟目的地明确的旅程——爷爷带着孙女从北京到广西阳朔——爷爷曾经的老家看看。
孙女是个顽皮的鬼灵精,她趁爷爷买票时又溜走买水,让爷爷惊出一身冷汗;上了火车又因为是睡左边还是睡右边跟爷爷争执;她也无心去餐车吃晚饭,只是一直抱着她的ipad玩个不停;半夜饿醒了要了一大碗泡面吃的大快朵颐;深夜又借口肚子疼想吐,其实是跑到洗漱间对着镜子做鬼脸;早晨起来把爷爷的鞋扔到了洗漱间而装作若无其事。
然后汽车抛锚紧接发现搭错车,中途借宿在一农民家中,蚊虫之夜后,在农民指点中,在山林间迷路,发现包落在了车上,误入茂密的森林,挨过雨后在一个山洞燃起了一堆篝火夜宿在森林里,爷爷对孙女讲了奶奶的故事,孙女理解了爷爷和奶奶之间因鸟儿串联起来的深厚感情。
那个起初处处作对,娇气任幸的孙女换了个人,第二天早晨她关了iPad,扔了手机,和现代文明说拜拜。
爷爷的脚扭了因此被镇上的人接到了善良的乡民家里。
在广西的层层碧绿的梯田间,在有一千年历史的参天古树面前,在乡民用镰刀一下下收获稻子的瞬间,孙女任幸逐渐喜欢上了这个与她生活的城市截然不同的、民风淳朴的山间小镇。
在侗寨躲过爷爷送她回京的安排后,她对爷爷说:“我就像只鸟儿,关我的笼子打开了,我一下子就飞了出去。
飞的再远也还是要飞回笼子里去的。
就像爷爷手里的鸟。
她的家就像个笼子,她迟早得飞回去,因为她爱这个家”。
爷爷和孙女最终还是回到了阳朔,那只夜莺跟着他们东奔西跑,唱着婉转的歌儿。
任幸的父亲得知祖孙俩回了老家,也跟着来了。
父子俩经过一番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儿子也渐渐理解了父亲,父子冰释前嫌。
鸟最终死去,任幸为了爷爷的愿望,不惜牺牲自己最爱的iPad去换一只不值钱的画眉。
爷爷找到了奶奶的墓地,并在墓前,放飞了那只画眉。
尾声:小女孩买了一只不会叫的鸟儿,告诉爸爸这只鸟需要时间的磨练才可唱出动听的歌,爸爸将随身携带的一只小哨子拿出来吹给鸟儿听。
第二天,鸟儿便唱出了动听的曲子。
女孩用一只鸟儿挽救了濒临解体的家庭。
初次知晓《夜莺》是在今年5五月,也是它在法国上映的时候,那时就很期待它在国内上映,但是片方却一直没有上映的消息,上映就遥遥无期,而后夜莺参加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有部分观众有机会看了它,我也是从那些观众的影评中得到对夜莺的更多了解,从而也更加充满期待。
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的电影,先来说说故事情节吧,电影主要讲述了生活在北京的一家三代的家庭情感故事,因为曾经爷爷带着孙女去花鸟市场一时疏忽丢失了孙女(当然后面找回来了)而引起三代人的感情隔阂。
祖孙的感情疏远,父子的感情也僵硬,而忙于各自工作的夫妻也因为缺少沟通而似乎要家庭破裂。
人等不起,鸟更等不起,于是爷爷就带着相依为伴的夜莺回去了自己的家乡广西桂林去履行自己对妻子生前的承诺,好在带上了孙女一同前去,最后祖孙俩在回老家的波折曲途中得到了更多的接触,关系也逐渐好起来,孙女的父亲得知妻子和爷爷瞒着他让爷爷带了孙女回老家就很是不放心和气愤,于是他也匆匆回去,而在老家,他们父子两的多年的感情障碍在一口老井面前得到了沟通,心结也放下了,但此时夫妻两的感情分裂迫在眉睫,最后他们一同回了北京,回京以后孙女通过去花鸟市场买了只不会叫的夜莺来作为介质,把他爸爸妈妈的感情拉了回来。
整个电影通过夜莺这一线索来实现对感情故障的表达和解决,从一开始的去花鸟市场看夜莺而结下的一家三代的感情隔阂到带着夜莺回老家解决了祖孙和父子之间的隔阂再到回京新买的夜莺挽留了夫妻间的感情,夜莺无不贯穿整部电影,电影用夜莺来命名着实恰当不过了。
在影片中李保田扮演的爷爷性格韧朗,直白,看似不易亲近却带有老人的一份慈祥和耐心,这一性格从爷爷的日常的说话语气和早晨带着夜莺去公园时跟一位老人的对话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场景虽然看起来爷爷不大易亲近,但却很深切地表现了两位老人不同的性格特点,表现出老人们对话的深度精炼,“人等不起,鸟更等不起”,得到他人的启示,爷爷也迫不及待地想回趟广西履行他对生前妻子的承诺,于是就有了回去广西发生的故事。
爷爷的性格告诉我们曾经他是一条汉子,现在的他也依旧坚强,这也为父子俩结下的隔阂迟迟不能解决的埋下了伏笔,因为彼此的性格都是如此,父子俩都有点倔,故一旦感情出现了问题就很少能认真坐下来谈谈,而此时夜莺遍成了很好的寄托,很好的感情引线。
李保全的演技很是出彩,但也让我一个年轻人看得很是揪心,特别是回广西的途中孙女对爷爷的各种作弄,爷爷的耐心和对孙女的爱让我折服。
电影把重点放在了回广西的途中爷孙俩的感情增进,广西是山美水美得地方,当我们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为了梦想为了生活而不断奔波时,当我们看厌了身边的尔虞我诈时,看到那广西的青山绿水,我感动得快哭了,那画面是多么的自然,多么的生态,多么的美丽,多么的纯净,除了山绿水清,还有浓浓的民族风俗,淳朴,实在。
电影带我们到了另一个世界。
大山,森林,竹林,吊脚楼,风雨桥,梯田,漓江,竹排,倒影,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映入眼前,那里是广西,那里是桂林。
导演是法国人,对桂林当地的习俗有电影里这样的理解也是很不错了,但我依旧觉得美中不足,首先是爷爷和孙女下了北京到桂林的火车以后出站乘坐的3轮摩托车,画面给了很多自行车,三轮车来来往往,简单粗露,初一看以为是在云南的偏远山区,以这种方式来衬托一个桂林的淳朴或者说拿北京来对比个大对比,我觉得大大的不妥,让观众对桂林也是一种误解,这画面让我想起10年前的桂林应该比较符合,但是如今就不大妥当了,去桂林不能乘坐这样的黑车,当然现如今也基本没有这样的场景了,去了桂林还是应该打出租车或者坐公交车。
爷爷带着孙女是去阳朔,但是却上错了去三江的车,最终车又坏在了路上。
这一情节中电影制作方是真的没有了解清楚桂林,在文字上弄错了,其中有句台词好像说他们的公共汽车是坏在了去三江的路上,这段路是在云桂的两江镇山区。
这是个错误,桂林去三江是从321国道经过龙胜去三江的,而电影说成事云桂两江镇,汽车根本不会经过两江镇的山区,而桂林也没有云桂这个地方,电影里想说的是临桂。
但是字幕却是云桂。
准确的说是: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
好像还有几处很明显的错误,我忘记了。
作为电影制作的团队,出现这样的失误实属不应该。
之前在看预告片的时候,看到祖孙俩在竹林里,在山洞里生篝火,我以为那是他们安全到了老家,然后爷爷带着孙女出去寻找爷爷曾经年少或者和奶奶的记忆的画面,但是我到了电影院看到的情景却是爷爷带着孙女因为上错车,最后车坏了,落在山区,然后去了人家住,但是第二天却又要走一天一夜的山路才能走出去,广西的美景在这样的场景中表现出来,让我很是虐心,一边担心他们祖孙俩的安全,一边为他们的行程担忧,怎么还没走出去,一边却是美丽的画卷,在曲折的归途中,套上这美丽的风景让我对风景的体验大打折扣,因为我有一部份心是拿去担心他们去了。
当然这只是故事情节,导演是特意安排那么曲折的,现实中没有那么危险和偏远,但这点确实让我对美景的欣赏大打折扣,看着这段的时候觉得很不妥这样安排情节,既然电影的铺垫一直都很贴近生活,甚至就是我们的真实生活片段,现在出来这么一段不太和现实相符的曲折归途,大为不妥,但是在看完影片以后却又没有了这样的感觉。
或许是被后面的感情平复了之前的颠簸。
爷爷带着孙女上错车以后在山区走路拐到脚,然后到了被人救到了寨子里养伤,寨子因为要庆祝一位年轻人环游世界而设的百家宴让我看着好像少点的什么,对,是人。
一条长长的百家宴摆设着,桌上坐着却人气不够,感觉冷清一般,没有真正民俗活动搞百家宴的热闹,我觉得这点也是导演没有深切体会到的当地民俗风情而留下的一个BUG。
最后回到阳朔老家的时候,演爷爷兄弟的那个群众演员演技确实不过关,完全没有表现出家人或者家族人阔别重逢的亲近感,电影画面让我看到的不是生疏感而是冷漠感,这都是因为他们不会演的原因,这我觉得就是导演选人的失误了。
他应该找桂林当地的一些演员或者业余演员也好,都比这个强,有部微电影《江上春之曲》是桂林本地一个团队创作的,里面的演员都不错,演技也都很贴切现实,特别是影片里哑妹的父亲,我觉得用他类似的演员去演爷爷老家的兄弟最为贴切不过了,亲切,桂林和和普通话都会,而且爷爷回老家跟家里人沟通的应该是桂林话而不应该是普通话,既然影片中爷爷在寨子里养伤那两天就开始出现当地的方言,所以我觉得到了爷爷老家也应该用当地的方言(阳朔话,跟桂林话基本一样)进行对话。
当然如果有家里人跟孙女对话还是应该用回普通话,但是两个堂兄弟的见面应该是用老家话进行沟通。
电影进行到爷爷带着孙女用IPAD换来的夜莺去奶奶的坟前去履行他之前对奶奶说过的承诺时:爷爷会每年带着唱歌唱得很美好的夜莺回来看奶奶,我被那种感情深深地感动了,爷爷对奶奶的爱是一生一辈子的,那种爱既有愧疚,无奈,又有心爱,愧疚是因为外出北京打工供孩子上大学而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妻子在家因为一场病不让在外的丈夫担心而去世了,这种感情,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爷爷为了培养他们的孩子而没有照顾好奶奶,而奶奶也知道爷爷的不容易,也没有将实情告诉爷爷,到这里电影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那么真实,多么的伟大,又是那么的淋漓尽致。
而我们却还时常跟父母闹变扭,闲父母啰嗦,那是多么的不应该。
爷爷在电影中不是那种有什么说什么的人,他的话语精炼,有人说他居然没发现孙女用IPAD换来了夜莺,然后爷爷带着去奶奶的坟前居然没发现,(孙女一觉醒来,发现跟随爷爷的18年的夜莺已经死了,然后孙女就用自己心爱的IPAD跟村前的小孩换他家的夜莺),其实要是你是这样认为就错了,爷爷在拿着夜莺出门的时候,在他们父女俩面前还特地楞了下看了看夜莺,从爷爷的表情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爷爷已经发现这只夜莺不是以前的夜莺了,从他的表情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了爷爷已经知道孙女为他做得事了,这个电影画面给得太重要太好了,完完全全符合爷爷那性格。
爷爷最后选择落叶归根离开北京回老家阳朔安度晚年这也让我感叹万分,是啊,人老了,都想落叶归根,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完成生命的一个轮回。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吧
冲奥什么的绝对死在半路,导演活生生浪费了他熟悉的故事和情感。
这的的确确是一部烂片,不要怀疑群众雪亮的眼睛。
开头李保田整一个孤寡老人的形象,和儿子怄气几乎不见面,和孙女代沟太大被嫌弃,和儿媳妇隔了一层也没啥话说,吃饭出门只有一只画眉鸟陪胖,完全是“被嫌弃的李保田的一生”即视感。
后面以带着孙女回老家为契机,剧情朝着大团圆结局狂奔,祖孙其乐融融,父子冰释前嫌,连儿媳妇都邀请他住一起呢。
这个转变拍好了不仅能体现剧情张力,更分分钟表达出电影主题思想,可是,导演你怎么回事?
能拍的这么生硬也是不容易啊,你以前明明拍过《蝴蝶》的啊,而且剧情有相似处啊,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剧情转变铺垫不够我就不说了,毕竟故事是不错的,内核也是充满温情的,但是,人物性格前后反差太大且没有合理交代不能忍,主角台词一个比一个刻意生硬更加不能忍,我大中国山清水秀的风景里面老是冒出一个毛毛虫最最不能忍!
如果是我怎么拍?
好吧,虽然我连电影的门都没有摸到,但是芳草天如我,还是可以无知者无畏的。
首先,一条主线,把小夫妻感情问题的线砍掉,其他什么现代科技文明的反思更要弱化,就把祖孙这条线的戏拍自然,摸水牛、赶蚊子、倒鞋里沙子、下田地割草这类戏可以更多,讲故事也很好,只要语言别那么生硬。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想说的太多,难涉内里,最后主题稀巴烂。
其次,夜莺的处理要么不留bug,要么更惊艳点。
名字叫夜莺,也点出了爷爷辈的爱情故事赋予意义,最后还以夜莺开唱呼应家庭冰融,这么重要的主角之一,说换了就换了,养了18年认不出来,导演你在逗我吗?
倒是交代一下,就算只是说埋在了奶奶旁边,也好歹没留明显的bug。
更惊艳的处理,我暂时想不出来,提供一个好例子。
《大鱼》这个名字,一开始无法带来任何想象,看完电影以后,故事有多天马行空,那个夫妻泡在浴缸里面的场面就有多惊艳。
老夫妻泡在浴缸里感觉“解渴”,却不得不出来,这个情节设置之所以催人泪下,最简浅的元素就是,所有有过婚姻与子女的人,和剧中人一样,在婚姻与家庭疲惫后,关于逃离与责任、亲情和自由的矛盾等情绪是有共鸣的。
有过这样经验和体味的观众,谁还会忙着从电影里找bug?
《大鱼》的片名此时就与故事、人物、影像完美契合,父亲所讲故事中那条无与伦比的大鱼就是他自己,他“永远也干不了”,母亲就在水里陪着他,这么温情脉脉,蒂姆波顿不哥特照样牛逼!
呃,看了看,其实我啥建设性的意见也没提,我觉得我没脸再吐槽小女孩和她爸的渣演技了。
[你还不是说了!
说来也巧,昨天在家里待闷了,和男友商量去看电影,他在网上看到有《夜莺》,我正好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宣传,是《蝴蝶》的导演拍的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觉得挺好,就决定去看了。
高中时,菲利普弥勒来过上海的德法学校。
时值上海电影节,我所在的高中与德法学校关系密切,作为选修法语的学生便有机会和德法学校的学生一起观看《蝴蝶》,然后向导演提问。
印象中菲利普弥勒是一个很亲切和蔼的小老头儿,是拍广告起家的。
当时我向他提问《蝴蝶》中的小女孩儿是如何选出来的,以及影片中的蝴蝶特效,他非常认真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只是当时法语尚是初学者水平,而且时隔多年,只记得小演员是导演海选出来的,并且征询过小朋友自己的意愿,而关于特效,词汇太过专业,不记得了。。。
昨天的首映式是在影院的9号厅上映的,进门时迎面一位白发老人笑眯眯地用中文问我们(我和男友还有一位女同学):“你们是中国人吗?
”我愣了一下,问:“您就是导演吧?
” 隔了五六年,他都没怎么变化。
寒暄几句,我们赶快进影厅,此时几乎座无虚席,我们只好坐在空位最多的第一排。
接着就看见我可爱的法语老师带着老公进来了,她告诉我们是导演邀请她来的,羡慕一小下。。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场景,李保田老爷爷的演技真的没的说了,北京的小区,公园,花鸟市场,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我想在生活中,他是不是也喜欢提着鸟笼子去公园散步呢?
李小冉的戏份略少,不过真心漂亮啊,虽然法语说得略坑,但是这不重要!
法语老师说她很喜欢李小冉,觉得她漂亮极了,准备向她推荐我小时候看的《像雾像雨又像风》小女孩儿是《甄嬛传》里的胧月公主演的!
一开始真的挺作的,娇生惯养的,连名字都叫“任性”,哈哈。
昨天看的是中文原声,法语字幕的。
熊孩子在火车上一直在折腾老爷子,后来到了广西,一路上和爷爷相处下来,有了感情,开始知道对爷爷好了。
毕竟是小孩子,心地还是比较单纯善良的。
片中很多角色都是广西当地人出演的,巴士司机,农民,郎中,小孩子,都是本色出演,虽说台词说的有点僵硬,有时候明显看得出有点紧张,但给人一种质朴平和的感觉。
片中的打更人唱的那一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觉他悠扬的歌声中有着沉淀的古老岁月。
村民热情的长宴也很有意思,我想导演和制作团队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去体会当地的生活吧。
广西的风光美极了,用言语无法形容它的壮丽与秀美,配乐也很贴合这样的美景,连时光都变得温柔。
影片结束后有提问环节,不少观众都被感动得哭了,有人向导演提问拍摄地,导演说在GoogleMap上查广西桂林,就可以查到,而且说中国很大,每个省都有不同的地貌景色,一个省就有法国那么大。
有的观众提问片中不仅有城市的喧嚣,拥挤,甚至有污染(灰蒙蒙的天空,尾气污染),也有山林的幽静,这两者是否都是真实的。
导演说,我所拍的就是真实的场景,没有刻意美化或是丑化,这两者都是真实存在的,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就是这样。
(男友是北京人,每当出现了北京的什么地方,他就说这不是那哪儿哪儿么,可见是很真实的。
)也有人问这片子拍了多久,导演讲了个故事,一个画家,画一幅画儿只用了四分钟,可是人家问他花了多久创作了这幅作品,他回答说花了六十年零四分钟,从构思这部电影到杀青,他也说不清花了多久,但是在中国拍摄,花了十个多月的时间,甚至更长。
他说拍摄这部电影也算是机缘巧合,他从未想过会到中国拍摄这部电影,颇有些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意思,他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里尔人,却觉得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些共通之处。
提问环节结束便散场了,有些观众虽未提问,却找他表示了感谢,说了几句话。
法语老师Sophie说如果不看导演名字,真的会认为这就是一部中国的电影,她非常感动,我也说亲情是全世界共通的,大家之所以如此感动,是因为他拍出了真实的生活与情感。
他也很高兴,说自己拍的不是什么商业大片,就是喜欢拍一些温馨的,生活化的故事。
以上是此次观影的记录以及感想,如果写的不好,或者对导演的意思翻译有所误解,欢迎指正。
总之是一部温情治愈向的片子,或许有些情节因为时间限制而显得有点仓促,但我认为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写完发现有点剧透了。
——————————————————这是一部让人很犹豫的作品。
导演和编剧是法国著名的菲利普·弥勒。
这位法国导演之前最为国内观众所熟悉的作品是02年的《蝴蝶》。
但是本片的演员们却毫无例外的全部是中国籍。
不过对于一部影片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编剧和导演的倾向,所以对于这样一部作品能够更像中国片还是法国片,在观看之前,我的判断明显是偏向后者的。
在观看之后发现,法国元素确实很明显,李小冉电话时的简单法语对话,出差法国的巴黎景色拍摄,苗寨青年留学波尔多时立志驾船环游世界……这些都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法国导演的作品。
但是全片却毫无疑问是一部中国作品。
无论是对现代北京画面的拍摄还是对于广西风光的记录,毫不回避的拍摄这些差异无疑是一种最为理性和真实的做法。
全片中,三代人对于孩子的关注,和李保田一角在故事情节中选择去北京打工供养上大学的儿子,在情感考量上是一致的,反应了中国传统意识上的传承。
而秦昊饰演的角色在全片的前半部分和父亲的不和也都是因为对于下一辈的关心所致。
而这个结的迟迟未能解开很好的反映了中国传统男权社会下,社会对于男性角色束缚之后给男性带来的社会属性。
在惯常的家庭观念中,严父慈母的结构里,父亲是需要维持刚硬形象的角色,从而通常沉默寡言、耻于将感情流形于肤浅的层面内。
而由家族形态衍生的中国社会结构也将这一传统继承,从而将所有男性都规范于慎言的标准里。
这一点不光在父子二人的关系中有体现,也在夫妻二人的关系里得到了印证。
但是这一关系,在现代社会西式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从社会到家庭的两个方面都有所改变。
模式又重新回到之前所说的,现代家庭对于孩子态度的角度上。
这在父亲和女儿同处一个场景的情节段落都能得到体现。
所以,在上面所说的情节和全片感情画面及音乐上的处理都有很强的中国风格。
让人能够想到在市场化大片之前,以及为参奖而拍摄华语片浪潮之前的中国老片。
这种细腻和艺术化的创作不仅仅在内容上,而且从形式上都给人一种熟悉的温暖感。
但是本片绝不是毫无瑕疵的。
夫妻间矛盾的简单化处理无疑让整个支线都显得过弱。
而台词和演员的戏剧表演成分过重都是特别明显的问题。
例如在山洞中描述奶奶容貌的“像雾像雨又像风”、秦昊在井边和父亲回忆鱼鹰的记忆、女孩和爷爷描述“用我的小翅膀再飞一会”等等,都有过于浓重的书面语色彩,在观影时如果不在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仔细推敲的话,都是不符合正常人日常生活的交流习惯的。
孙女任性和村中小妹的表演时常过于浮夸。
——当然对于儿童演员的要求不能过于苛刻。
至于李保田回到家乡后的口音,以及非专业群演们的水平也都是可以理解的问题。
在这样明显的优点和缺点下,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也是犹豫的。
不过,在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下来看,这无疑是一部鹤立鸡群和有灵魂有诚意的电影。
所以还是值得大家走进电影院里观看一下的。
PS:其中的一些笑点还是很有效果的,后来发现导演能够说流利的普通话,怪不得能做出这样的作品。
PS:老外们看果然很奇怪,苗寨的打更有什么好笑的?
他们笑成一片。
PS:对了,刚才忘说了。
对于这个片名,有个安徒生的同名童话作品。
(《New Fairy Tales》)如果结合这个童话来看,这个片子全片有一种回归的意味。
无论是感情上的还是其他各个方面。
对于传统家庭和现代社会自我实现,关于传统田园生活和工业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最后那个用IPAD换小鸟的场景,几乎可以看成是对安徒生童话的一种致敬。
竹木色的鸟笼里面小鸟蹦蹦跳跳,小鸟飞到饭桌前,叫了两声,他们一定是能听的懂彼此,他们的日常就是陪伴彼此的一日三餐、带他出去散步; 爷爷有可爱的孙女,事业有成的儿子,善解人意的儿媳妇,好像一切都非常的完美,是电影里该有的情节; 作为著名的设计师的儿子,重要场合开始之前都会吹响随身携带的口哨,这样的仪式带给他的是自信与安心,这是一只神奇的夜莺哨子; 父亲带着心爱的小鸟去公园,老朋友询问鸟几岁了,他淡然的说十八岁了,嘴角扬起的微微笑意,可以看出他一直有多宝贝这个小鸟老朋友,朋友的提醒,终于让他决定,带上小鸟去完成自己的承诺,因为,人等不起,这鸟啊,更等不起,指不定早上醒来,他就不唱了; 夫妻俩都很忙,他们属于这个繁华的都市,忙到日常的生活琐事,一点都不记得了,小孙女的生日会非常的隆重,爷爷送给小公主任辛的礼物是,自己精心制作的小鸟,爷爷真的很喜欢小鸟,手也很巧,爷爷提议可以带着任辛一块回老家,但是迫于父子之间的误会,提议作废; 无奈阴差阳错,任性的任辛只能踏上和爷爷的回乡之路,搞怪的孙女,一路折腾着爷爷,无厘头的换床铺,吃饭也手不离手的拿着平板,却一口也不吃晚餐,夜晚饿的睡不着,叫醒爷爷煮泡面,或许是吃的太饱,火车睡的不习惯,小女孩听着爷爷呼呼的呼噜声,灵机一动,假装闹肚子,看着焦急的爷爷,他却在洗手间玩耍,看着再次进入梦乡的爷爷,她又把爷爷的鞋子扔进了外面,终于到站了,天也亮了,爷爷笑着问他,你说鞋子怎么自己跑到了洗漱间了,兜兜转转终于来到了汽车站,这是回老家的最后一段旅程了; 在汽车上,爷爷想要和孙女亲近,换来的却是不搭理,嘿嘿,汽车坏在了路上,路边的景色很美,有小女孩从没见过的大水牛,吓的她哇哇大叫,爷爷笑着说,水牛吃草不吃人,哈哈哈,忽然,爷爷发现坐错了车,淳朴的村民热心的将它带到家里面,想着第二天带她们去桂林乘车,夜里,小女孩被蚊子咬的睡不着,她的表现仿佛在演我自己,真的蚊子会把人吃掉,无奈爷爷只能给他赶蚊子,清晨醒来,脸上好多的包,她天真的说,她毁容了,只能去做整容手术了,说实话,城里人知道的还真不少;第二天路上又碰到了散落的竹子,挡住了回桂林的路,她们在村民的指引下,决定穿过一片竹林去公路搭车,我看着他把一大包行李落在了车上,路上小女孩不开心,因为鞋底有一颗大大的小石子,她说如果感染的话,整只脚都会被锯掉,爷爷打趣说是的,整只腿都会被据掉,走到竹林有一个分岔口,爷爷选的路是条错的,因为小女孩说要是让她选,她一定不会选这条路; 不出意外,她们迷路了,走累了,爷爷就背着小女孩走,路上还下了雨,她们晚上在一个山洞度过,小女孩在火堆旁听爷爷讲故事,他们讲到了梦想,她不知道自己的梦想,但是她想成为有钱人,想让别人都认识自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有漂亮的房子,漂亮的跑车,还想去纽约; 爷爷还给她讲了奶奶,在爷爷的心里,奶奶像水,像雾,像风,像一个梦,奶奶什么鸟都认识,爷爷和她经常去树林里散步,并且奶奶认识所有的鸟,最喜欢的就是画眉,家里一直养着一只小画眉,他们分别的前一天,奶奶从林子里捡到了一只小画眉,奶奶要爷爷带着这只画眉,永远带着他,并且承诺当供完儿子大学毕业,一定带着小画眉回来看她,后来奶奶病了,又因为工作忙,没有假期,再后来没几天,奶奶过世了,在那之后爷爷经常回来看望奶奶,并且告诉奶奶,这只小画眉他去北京以后,一直带着,他就像一个老朋友,看见这只鸟就会想起奶奶,想着一定要带小画眉来奶奶的坟前,在这只鸟老死之前一定要让奶奶看见他最后一次歌唱,最后一次飞翔,这就是爷爷对奶奶的承诺…… 就这样她在山洞里过了一夜,仿佛经过一夜的雨,一夜的梦,任辛已经喜欢上这次旅行,她早早醒来,带着爷爷的鸟去竹林呼吸新鲜空气,并且不希望爸爸妈妈这会打扰她; 继续赶路的他俩,爷爷不小心摔伤了脚,小女孩觉得爷爷缺少锻炼,说回北京给他买个游戏机,机灵的孩子总要爷爷给她买礼物,可爷爷只想教她养鸟,她说她不喜欢鸟,小女孩不想坐以待毙,要去找人来帮忙,她真的既聪明又任性,她真的找来了人,他们划着船在美丽的小河畔,她们真的饿极了,淳朴善良的人带她们吃饭,联系了医生,小女孩不想这么快结束旅程,这里有许多小伙伴,奔跑在乡间小路上,有大树,爬树,去瀑布底下玩,去帮忙收水稻,谁会想回家呢,我是不会的,所以她假装忘记了父母的电话,为了躲避会回北京,跑出去大半天,她恳求着爷爷,像个大人一样,对爷爷说,你看你打开笼子小鸟想都没有想就飞出去了,但是你从不会担心他会飞远,因为他还会飞回来,因为他喜欢爷爷,而我现在还不想回去,因为我这会就像这只小鸟,飞出了笼子,但是她最终还是会回去,因为她爱爸爸妈妈; 最终爷爷带他一起回到了老家,村子里门口的的小卖铺也有一只小画眉,她好奇地看着它,爷爷和小女孩现在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他们互相交换了秘密,当他醒来发现爷爷心爱的画眉死了,她就知道有一件事必须去做,她飞奔到门口,最终用她最心爱的平板,换了小孩的画眉,他怕爷爷伤心难过,而且小女孩也告诉了爸爸爷爷的愿望,经过一番交流,爷爷和爸爸互相释怀了多年的心结; 有人说这个影片中小女孩父母的感情线有些突兀,但是我恰恰觉得这是主题的升华,因为小女孩本不喜欢鸟,后来在爷爷的感染下,他决定买一只不会唱歌的夜莺,她真的很聪明,爷爷对奶奶的承诺寄托在一只画眉上,爸爸对爷爷的感情流露在随身携带的可以模拟夜莺唱歌的口哨上,小女孩对父亲的期盼体现在一只不会唱歌的夜莺身上,这是一种传承,一种爱的延续和救赎……
最多三星,一星给李小冉的美貌,一星给李保田的温暖可爱,一星给广西田野风光和淳朴民风。
本来是冲着温情片去看的,治愈一下学习累了后疲惫的心灵,这倒好,不但不治愈,还被有些气到。
首先,说说影片里让我感到温情的点吧。
一是李保田饰演的爷爷,爷爷不上网,喜欢养鸟,生活惬意有趣味。
爷爷对孩子关爱有加,温柔以待,而且表演得到位,台词拿捏得很好,显现很可爱。
二是广西田野风光很美,民风淳朴,生活气息浓重,极具人间烟火气,也展现了侗族的民族风情。
(ps:虽然群演说的普通话听挺别扭,但毕竟在乡村,无可厚非) 然后,说一下里面将温情拉胯的点吧。
一是小女孩这个角色设定,在影片前半部分,小女孩做作,不懂礼貌,见爷爷也不问候,低头玩平板也不跟爷爷说话,对爷爷的关爱也不接,透露着一股公主病,拉低了影片的温情感。
影片后部分的转变也很别扭,小女孩和爷爷相亲相爱,很快融入田野生活,和其他小朋友也相处很好。
但这点看上去很温情,但很不自然,一个从小在城市里生活并透露着公主的人怎么能在短短几天就能有如此巨大的转变?
这就很强行温情了。
二是主线外的剧情,既然是温情片,就将温情到底,没必要把现实的矛盾展现出出来。
爷爷和儿子有着多年的不痛快,在儿媳妇的多次的调解下也无果。
儿子和儿媳妇因为工作的原因要离婚。
这些都将观众从温情里拉到另外一个糟糕的心境上,反正就引起我个人观感上的起落。
以上这两点将温情大打折扣。
(ps:里面有一点挺逗的,就是群演阿本既然出国留过学,老文化人了,说的普通话口音太浓重了,一点也不真实)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化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而城市化就是社会变迁的一个主要表现。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批人纷纷涌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工作甚至定居。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都市文明悄然发生的变化,特别表现在都市人的生活、精神、情感等方面。
人们由原来关心的柴米油盐和衣食住行,转而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情感的调适。
因此,无论是从以人为本的根本点出发,还是就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言,都不可忽视对都市文明的构建。
法国电影导演费利普•弥勒带领自己的创作团队与中国电影人一道,拍摄了一部讲述中国家庭故事的电影《夜莺》。
导演弥勒希望这部影片能够为为中国人树立一面镜子,的确《夜莺》通过展现一次旅行,一位老人和一只夜莺、爷爷和孙女、一个功成名就的孩子回到他的故乡,从城市回归农村的一次旅行,表现中国人家庭伦理和亲情的故事,关切和折射出中国现代社会的诉求——中国人不仅仅为了追求金钱而生存着,他们同样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追求高尚的灵魂,追求美好的情感,这情感包括亲情、爱情等。
观看《夜莺》,中国人可以审视自己的模样,观照都市文明潮流中的人的情感。
《夜莺》通过讲述朱志根(李保田饰)和孙女任幸(杨心仪饰)一次奇妙旅程,儿子崇义(秦昊饰)和儿媳倩影(李小冉饰)的家庭、婚姻生活,以及爷爷和儿子崇义之间的故事,把这个中国普通的三代同堂的都市家庭的情感生活朴实的展现给观众,根据儿子和儿媳、爷爷和孙女、爷爷和奶奶三条线索,来呈现影片对都市文明的情感观照。
儿子崇义是全北京甚至是全中国最好的建筑设计师,儿媳倩影是商界精英,在别人眼里他们是郎才女貌、幸福美满的夫妻,可是他们自己心里都很清楚,由于两人都忙于各自的工作,交流越来越少,爱情之花早已慢慢枯萎,他们也试图努力理解对方,可是频繁的出差工作已经无法使他们再有时间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谈彼此的感受,他们的婚姻也濒临解体!
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崇义和倩影的情感危机普遍存在。
中国人均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多少人一夜之间暴富,又有多少人走向事业最高峰,可是又有多少人迷失在都市的声色犬马之中,导致婚姻走到尽头,过着没有活力的家庭生活。
影片《夜莺》通过展示崇义和倩影的婚姻家庭,也让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情感,维持一段爱情、一次婚姻可能是不容易的。
最后,崇义和倩影的感情重现生机得以女儿任幸的从中“作梗”,让观众明白原来感情的疏离往往是懒得交流导致的冷漠。
《夜莺》故事主线是爷爷和孙女从北京到广西老家的一次旅行。
爷爷以前从广西农村孑然一人来到北京打拼,如今儿子崇义已成家立业,爷爷俨然没有什么生活负担,可是他心中始终留守着对奶奶的承诺,就是把十八年前妻子送给自己的夜莺带回村子,让它在妻子的坟墓上唱歌!
这个在爷爷心里存留很久的旅行,在启程时遇到了变故。
由于儿子和儿媳出差,保姆又回家探亲,放暑假的孙女就没人照顾!
无奈之下,倩影就瞒着崇义让孙女和爷爷一起回老家。
在这一次长途跋涉中,爷孙俩经历了迷路、丢行李、坐错车、露宿山洞、崴脚等突发状况,可也领略了一路秀丽的田园风景。
导演弥勒在一次访谈中说:“朴素温馨的祖孙对话、绿意昂然的家乡山水、人与鸟的相依相伴,勾勒出一幅回归家庭、回归自然、回归内心关照的温情画面。
这是我用心在拍的一部影片。
”在祖孙的对话中,有一次对话是这样的,爷爷问孙女任幸长大想做什么,任幸说爸爸妈妈想让自己成为商业精英,爷爷又问任幸自己内心最想做什么,任幸说自己想成为一个有钱人,有一辆酷酷的跑车••••••爷爷就说成为有钱人只是结果,不是梦想。
在今天都市发展中,我们常常看到大街小巷大肆宣扬着“其乐融融”的中产阶级生活,而多少人把名车豪宅、奢侈品牌当成生活唯一的追求,以消费能力来确认自身价值,现代商业化及金钱对都市人精神的腐蚀是不利于都市文明建设的。
在任幸和爷爷的旅途中,大自然雄伟壮丽的风景和乡村纯朴自由的生活,带着无穷原始神秘的美使得任幸这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暂时抛开了束缚,她不用去上钢琴课,不用去美术班,甚至丢掉了不离手的iphone和ipad,和乡村的孩子在田野里奔跑,在水边玩耍,她对爷爷说:“我就像只小鸟,关我的笼子打开了,我一下子就飞了出去”。
都市生活的重压不仅体现在成人身上,还表现在儿童身上,父母寄予孩子厚望,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孩子乐意与否,帮他们报各种辅导班,尽快适应这个竞争的社会。
影片有多处镜头呈现城市中的大楼、马路、汽车、霓虹灯等城市景象,这和自然美丽的乡村田野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勾勒回归内心关照的温情画面。
当你在都市的闪光灯下顿足时,想想你极平凡时的天真和倔强,听听你内心的呼唤。
影片还有一条线索,是关于爷爷和奶奶的故事,这主要是靠爷爷的讲述。
在爷爷看来,奶奶有时像水,有时像雾,有时像风,有时像梦,可以说奶奶给了爷爷所有美好的经历。
虽然奶奶已去世多年,但爷爷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要带那只夜莺回老家为奶奶唱歌!
爷爷和奶奶的故事就是一曲爱情赞歌,在那个物质缺乏的时代,他们艰难同行,想扶相持。
现在都市中的人占有了尽可能多的物质,却没有得到更多的幸福,甚至离幸福越来越远,这是都市文明的一个悖论。
都市文明的发展造成了物质和精神的对立和冲突,一方面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是情感危机和精神信仰的缺失。
《夜莺》将切入点探入都市文明与人性交汇的微妙之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给都市人一种情感观照,借此契机重拾爱情、重建亲情。
就李保田是个演员吧,其他人算什么……
当风光片看了。
也太烂了吧
题材还行,拍的烂,源于细节抠的不细,观影就会产生跳跃感,情感就有不真实,煽情之嫌!
老头回到老家,对着老宅的门洞唤了几声“廖亦武……”,而当时我正昏昏欲睡中。
任幸很任性!保田大爺的鄰居叫廖亦武!
总觉得缺点什么,不是那么流畅。
外国人拍的中国人情,能好得了吗,更可恨的是比中国人拍得还假大空还矫情。李保田老师一个人压满全场,其他演员就别提有多假了。出去参加奥斯卡真的是让张艺谋陈凯歌哭晕在厕所。
7877——祖孙情难舍难分,父子心结解开,几近破碎的家庭有了希望,一家人其乐融融,多好啊——2022.11.8
(三星半)法式小清新换上中式外衣后显的有些生硬,现在看到李保田已经不会想起刘罗锅和喜来乐,但是看到那一路田园的阳朔三江漂亮风景就真是好想回家。
这片子14年的,我也是14年去的广西,却现在才看
剧本中规中矩,李保田老师演的很好。
我看到了一碗米粉!所以推薦一下~
温情不足,欠火候。
小学时看的,真没感动我
我明明看过的
3.5. 心香,暑假作业,夜莺。老人问题和小孩问题实在很是个问题。任幸人如其名,跟“蝴蝶”里女孩子相比,影院里连小孩子也不断说这个姐姐好差劲。广西的廊桥/建筑/梯田真美,但整个片子挺多做作。BTW“The Immigrant-2013”也别名“夜莺”,夜莺这个词毕竟有歧义,换做“画眉”又早有“金画眉-2009”.
好看。
三星半~
法国导演和中国导演拍片真不是一个套路,很细腻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