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伊德是幸运的,在父亲去世前遇到了罗杰斯先生,否则他会带着愤怒过完余生,甚至会把恶性循环地投射到自己的儿子身上。
其实,与其说是他们相遇,不如说罗杰斯先生通过文章看到了罗伊德的扎挣与愤怒,选择帮助…… 不只是喜欢寻找人类心灵深处之恶的罗伊德,我甚至也怀疑罗杰斯先生真的那么美好吗?
影片中似乎有些隐晦的镜头,是想说明其实罗杰斯先生也有迷惑和痛苦。
他是智者,更是一位仁者。
他有自己的迷惑,但他仍然坚持人的善……他不是圣人,他是温柔睿智的普通人。
突然就发现,我喜欢的汤姆汉克斯也这么老了…时代洪流,奔流不息。
看了这么多恶意的评价,或者是自以为看穿世事的人,并不因为你不相信他就不存在,心怀善意有错吗?
或许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不信任,让这个世界越来越糟糕。
说到演技,如果说这部片子是因为演技被贬低,那真的是无话可说。
我相信更多的是偏见与傲慢。
感概一番,居然要140字,尴尬😓?。。。。。。。。。。。。。。。。。。。。。。。。。。。
你你你。。。。。。。。。。。。。。。。。。。。。。。。。。。
牛牛牛牛。。
你随便
以下内容含剧透以下内容含剧透以下内容含剧透试想同样的叙事,如果这电影不是汤姆汉克斯演Mr Rogers,而是杰克吉伦哈尔演路人甲,怕怕就来得比较明显了吧。
以下是路人甲在电影里的一些行为:蹲守感情缺失/心理障碍的弱势人群,密切关注以及记录对方的私人生活;宣称想和对方交朋友,给对方拍照片并自己收藏;评论对方的生活,并强行给其指导意见;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和对方的伴侣建立密切联系;在没被邀请的情况下,擅自获取地址并出现在了对方的私人聚会上…在人际交往界限感十足的美帝,这样的一个故事怎么就成立了呢?
抬头一看片头字幕大大的“腾讯出品”,似乎明白了什么。
再回头一想整个故事:幼时被混蛋爹抛弃的男主,因为不愿接受晚年来跟他讨要原谅和亲情的老父而成为了个跟他爸一般混蛋的人,继而事业家庭诸事不顺。
但在活圣人Mr Rogers的感化之下,男主和父亲重归于好并为其养老送终,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事业也成就了家庭也和睦了,万事都兴旺了。
眼熟不?
Mr Rogers的节目影响过无数美帝小盆友,让他们行走在这世界废墟里依然选择了正直和善意,让他们学会表达喜怒哀乐,成为了真实而有同情心的完全人。
电影这么拍Mr Rogers,真的好么?
另,把Esquire这种金字塔尖的杂志记者拍得那么不专业那么肤浅,不知侮辱的是记者还是观众呢。
写于2020-9-20我宁愿相信今晚这2个小时是属于我的童话故事。
居然在周六晚上一票包场—不用隐藏任何感受,可以尽情哭笑,可以因为超棒的配乐手舞足蹈,可以放声跟唱
《大鱼》对爱与缺憾的终极矛盾进行大篇幅虚化和美化,这固然浪漫,但这也是对成年人涂抹幻痛的美好猜想,并未指出一条明路,大概认为不设置定论就不否认无数个可能。
然而治愈最沉重的必然是最轻盈,这样指向已然明确,可能也正因如此,《邻里美好的一天》让成年人在一个舒缓的flow里逐渐正视所有的幻痛,理顺悲伤的回忆,承认无奈 无能 无助带来的愤怒,而非不考虑实操地将其浪漫化从而打乱和涂抹。
人感觉得到可行性和变化,才能在大故事里对应到个体,在宏观的flow里面找到让自己产生积极感受的flow 。
回溯童年的基础是无限靠近童年,释怀童年的前提是记起童年的自己,筑起美好家庭的根本是把自己先当成孩子,来重新成长一次,用新的生活新的能力抚养一个新的自己。
唯有一次次复习痛感发生的当下,找到当初撞进injury的那扇门,才能一直摸索到出口,从而彻底摆脱和挥别幻痛,这也是万源之源,是最终目的。
关于这一点,游戏《合金装备》里同样有作出解读甚至强调。
而对于我,Mr Rogers’ Neighborhood的定调我早有预期,但是被《邻里》用音乐来了场轰轰烈烈的马杀鸡,加上影坛shrink汤姆汉克斯名师辅导一对一,循循善诱俩小时,明明白白受教育,都是我完全没料到的。
这张电影票带来的flow和滋养无异于十次心理咨询,这个夜晚也是意想不到的美好。
回到家我提醒自己“明天记得提醒自己”,而明天醒来我要提醒自己“I’ll make a snappy new day.”
电影最后一幕,Fred Rogers笑着从镜头前的道具门走出,便收起了表情,手托后腰,一副疲倦的样子。
看过监视器后,独自走到钢琴前,伴随着人员撤场和灯光渐暗,开始弹低音键。
这是他之前说过的发泄手段。
Lloyd Vogel第一次见Rogers说,你本人是Fred,这还有个你的角色,Mister Rogers。
显然在他的预设中,镜头前的Rogers并不是现实中的Fred。
但Rogers回避了这个问题,将话题转移到了Vogel脸上的伤。
显然他不想说。
由于剧情一直聚焦在Vogel身上,观众并不了解Rogers。
Vogel的暴躁、冲动、懊恼、悔恨,种种心理活动巨细靡遗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但Rogers,整部电影甚至没有他自己独处的镜头,他的从容、大度、优雅、恬静,都只是在人前,而他私下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
所以我认为导演安排最后一幕的用意,是想告诉观众,他也是个人。
回来说Vogel,对父亲的恨意只是表现,他最大的问题是关上了心门。
在和Rogers吃饭时,他说自己是破碎的人。
这是他的自我认知,问题也就在这里,如果你认为自己糟糕,你就一定会变成那个糟糕的自己。
Rogers的循循善诱其实只是让他将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说出来,你听自己说出你的想法,和你只是在心里想一遍是大不相同的。
而后你会了解自己更应该怎么做。
对于抛妻弃子的父亲,可以选择不原谅,但要放下恨。
因为原不原谅是你对他的态度,而心中带着恨意,却会拖垮你的人生。
Vogel对妻子声泪俱下的表白,是懦弱吗,相反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Vogel真的原谅了父亲么?
未必。
但他可以和他对话了。
不是因为他可以面对父亲了,是因为他可以面对自己了。
这也是Rogers所说的,人一直都在成长。
在这部片子中,汉克斯再次扮演真人,罗杰斯先生。
这个真人在全美家喻户晓,知名度跨越了几代人。
看海报的话,会误以为汉克斯是影片主角,误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罗杰斯先生生平的传记片,然而剧情告诉观众,no, no, no,罗杰斯先生在故事里只是配角而已。
好,原来不是罗杰斯先生的传记片,那么看完电影之后,作为一个从未看过他的节目甚至不太清楚他在美国人心目中地位高到什么程度的观众来说,我有体会到一丁点罗杰斯先生的伟大之处吗?
没有。
我能明白影片中的罗杰斯先生到底怎样帮助了男主修复与父亲的关系吗?
不能。
从我了解到的各种关于罗杰斯先生信息判断,他一定是个特别善于沟通尤其擅长与孩子沟通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可是电影中的罗杰斯先生像是一个身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业余时间还兼职用布偶开导别人的公益心理医生,而且这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心理医生总是刻意摆出一副善良且愿意倾听别人的模样,就好像在说,“你有什么不开心的,我们可以谈谈。
今天不想谈没关系,我会让你开口的。
”也难怪男主一开始那么排斥跟他和他的布偶对话了。
电影的创作者们大约是想用“大人物的光芒照进小人物的生活”的思路来表达“罗杰斯先生不仅仅影响了儿童,还影响了成人”这个观点,然而男主对父亲多年的怨恨会因为一个外人几句心灵鸡汤式的劝说就化解么?
父亲当年的冷漠已经让男主对于人性的善良产生了怀疑,他去采访罗杰斯先生之前就已经怀疑对方的善良是假象,那仅仅见了几次面,不但这种怀疑就烟消云散还顺带原谅了父亲?
我不是不相信真实世界中的罗杰斯先生没有这种能力,只是,男主的设定就是一个非常愤世嫉俗的人不是么?
要取得这种人的信任并且让他放下对血亲的怨念,这一切在剧情中都来得过于容易了。
罗杰斯先生的言行对于男主的影响,其真实度和感染力甚至比不上《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中男演员的书信在小男孩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印记。
汉克斯此前扮演真人的片子都比这部要好看很多,规律大致是这样:当他演真人的时候,要么让他做主角,参考萨利机长或菲利普船长;如果他演真人又不做主角的话,就找实力相当(不仅仅演技方面)的演员做主角,参考大梦想家或华盛顿邮报。
这部电影最明显的拧巴之处就在于,既没有让汉克斯做主角,尽可能的讲好他的角色的故事,也没有实实在在的宣传他的“配角”身份,连主角都未出现在官方海报的主要版本中,甚至连蓝光碟封面也只有汉克斯一人。
马修·瑞斯和克里斯·库珀这两位在片子里贡献了精湛的演技,尤其库珀,但由于这样不伦不类的方式,影片既没有塑造好罗杰斯先生,也没有让主角和其他配角得到他们应得的褒奖。
所以,真的不如让汤姆·汉克斯做主角,老老实实拍一部罗杰斯先生的传记片吧。
本文将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9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邻里美好的一天》一开场即为美国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罗杰斯先生(汤姆·汉克斯饰)的标志性开场,他的虚拟社区经由大屏幕放大,显得格外玲珑而塑料。
对背景及剧情一无所知的我,忽然涌上一股“职业敏感”,这和蔼亲切的人与迷你童话社区背后有什么故事?
接着,我发觉自己与男主角、撰稿人罗伊德陷入同样的心理误区。
这位愤世嫉俗的记者,怀疑人性,他为《时尚先生》做采访,采访对象们欣然而至,最后被他所谓揭露人性阴暗面的文章激怒,他臭名昭著,事业岌岌可危,主编好不容易才找到罗杰斯先生这个万无一失的采访对象,让他去做,连他妻子都紧张“你可别毁我童年”。
这些铺垫都在说,罗杰斯先生在美国人心中是什么形象。
我作为撰稿人采访过很多文艺名流,也有得过奥斯卡奖、布克奖的人,我就像三岛由纪夫所称的“文学刺客”,喜欢把最后几个问题当成最锋利的匕首,受访者措手不及。
我理解罗伊德。
只有罗杰斯先生能在短时间内发觉罗伊德愤世嫉俗的背后是严重创伤,向他伸出援手,从受访者转变为治愈他的医生,潜移默化,教会他勇敢修复与父亲的关系,与妻子、初生儿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因此改善,同行如我,亦感到不可思议。
电影没拍成说教,而是以情节和画面去讲述人物的互动,影响,觉醒,隐藏。
比如,罗伊德的演讲词说明他与罗杰斯在以文艺修复破碎这一工作理念方面是相通的。
比如,罗伊德在父亲进医院抢救时,非要去见罗杰斯,说要工作,要交稿,观众能看懂他行为背后的意思:第一,有童年创伤的人不自觉把罗杰斯当成理想父亲,想奔向他;第二,他关键时刻投向工作,就跟父亲在他母亲病重时四处乱搞一样,只是找个麻痹自我的方式逃避,这是不成熟的。
比如,罗杰斯笑眯眯望着罗伊德,不答如何面对压力这个问题,说明他一直小心扮演自己的银幕角色,没有破绽,也许只有弹琴的粗暴破碎音,暴露一点点他内心的纷乱,我们显然能接受“圣人”还有这样的人性。
男主角不是传主,却让观众在两个人的故事中,感受“英雄”对普通人的改变过程,窥见英雄之貌,这种拍摄角度,与电影的灵感源头,罗伊德那篇真实文章的叙事内容,形成互文。
罗伊德第一次看到的罗杰斯,浪费电视台工作人员个把小时,帮这一位小观众解决他的情绪问题,同事们纷纷抱怨。
这是他对个体尊重的表现,也是有心之人可能带来低效工作的谜局。
这也证明,罗杰斯先生只能出现在不求高效的时代,美好旧时光已随童话小社区,逝去了。
其实有多少人在评论的时候,真正的看懂了故事的内核?
学会爱,爱自己身边的人。
一个人的童年可以改变他的一生,所以罗杰斯一生都致力于教育孩子们如何应对真实的世界,应对自己的感情,做真实的自己。
只有经历过童年的阴影的人才能深有体会。
怎么应对自己的感情,罗伊德一直没学会,因为他恨他的父亲带给他的悲惨童年,他也就不再相信美好。
最刻骨铭心的仇恨都是在童年受到的伤害,于是罗杰斯为了融化罗伊德冰硬的内心,一直在致力于和他沟通改变他和父亲的关系。
这也是在试图感化那些心中仇恨而阴暗的人们,如果世界上人人心中都充满爱,那就没有战争和犯罪。
问题是罗杰斯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去开导罗伊德,其实电影中还交代了一个情况就是,罗杰斯在年轻的时候和自己的孩子的关系也并不美好,他可能为了工作,没日没夜,出现在电视上的时间很多,但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所以他的两个孩子对他是有怨恨的,但忙于事业,这在当时的他也是选择了牺牲陪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等到孩子们长大了,他也错过了孩子们的成长。
不过最终,他和孩子们达成了谅解,这是互相的成长。
最后电影结束,罗杰斯重重的按了几下琴键,是他释放工作的压力,也是宣泄心中的悔恨。
并不像大部分人说的,罗杰斯不是圣人,他没有光环,他只是在救赎别人灵魂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的灵魂。
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我们跟随一位纪实记者(原生家庭矛盾,压抑感情的现实主义者)采访一位成名已久的儿童节目主持,一个敦厚睿智的老人,陪伴一个城市的人长大,循循善诱孩子们接受自己,获得成长;而这位记者,也被他教育了,接受了自己的家庭,获得成长。
片到中段,略显沉闷,我想可能是大部分国人不会有父亲抛弃妻子这种事情吧,但美国的单亲率可是居高不下。
该片认为这生活的苦难、家庭的矛盾可通过宽恕、通过自我接受来解决,人亦获得成长,不得不说这有非常浓的基督教思想底蕴,也许这的确是一个药方,但是影片的铺垫与叙述于我来说是不足的:有些恨真的会至死方休,有些隔阂真的会永远存在。
接受自己,溶化伤痛,谈何容易;就像本片主角的宽恕、接受自己和原生家庭个转折,要观众接受,亦谈何容易;更多时候,我们只能重敲一下低音区,逃避可耻但有用。
剧情:真人真事改编,也许自小看着这位主持长大的美国人会更有感触吧,但我没有太多的共情,也就是影片需要更多铺垫才行。
导演:半纪录片式拍摄,我依然不是很认为,想一分钟爱我们的人,就能够消除如此深重的隔阂。
视听服道化:汤姆汉克斯的妆容真的老,真的像。
演员:记者的压抑,拒绝和生活和解,怀疑人性;老主持的睿智,亲和,见惯大风大浪。
这是个不断分裂的世界,看看2020的上半年,阶级、性别、族群、地域,每个层面都看不到一点包容和向善。
苟晶质问体制黑幕的正义之举为何换来一堆抵制?
谭松韵和她的妈妈为什么得不到一个道歉?
papi为啥非要产后出面用原声怒怼键盘侠…… 想获得一份善意,先得攒够戾气,这不是悖论么。
所以在这个年头,你可别提“圣人”俩字,提就是“你起开”。
但就是有这样一部电影,想在这样一个时刻,说点不同的观点。
它想用上世纪的圣光试着照耀这世纪的精神贫瘠、思想困顿的人。
这就是《邻里美好的一天》。
在这“一天”,那位叫弗雷德·罗杰斯的美国20世纪顶级圣人,在节目里出了洋相,在记者面前袒露他的苦恼,甚至在一位将死之人的耳朵边低声“索要”祈福。
同时,他还显了一次灵。
01向善,慢慢来比较快 《邻里美好的一天》有这样匪夷所思的一幕,主人公弗雷德·罗杰斯在中餐馆,对前来戳破他“圣人光环”的人物记者罗伊德·沃格尔说,“请你跟我做一件事,花一点时间,想想还一直爱着我们的人”。
顷刻之间,食客停下了刀叉,服务生停下了脚步,餐厅像一片静止的湖面,镜头盯着罗杰斯的脸,整整持续了30秒。
在罗杰斯“谢谢你陪我做这件事”的结束语中,餐厅再次恢复了刚才的嘈杂。
观众仿佛在电影院里做了一场祷告。
这时你会发现,记者罗伊德·沃格尔左边脸颊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道泪痕。
只听这番描述,你会说,这老家伙是催眠大师吧?
弗雷德·罗杰斯确实是大师。
他是美国上世纪殿堂级电视节目主持人,从1968年开始成名,一直活跃到世纪交替之际。
弗雷德·罗杰斯他主持的是儿童节目,地位相当于两代“董浩叔叔”的合体,在美国,你和你的孩子都可以说“我看你节目长大的”。
弗雷德·罗杰斯的语速悠缓,说话时嘴里像含着一朵云,和他交流,能有种时间基础单位被拉长的幻觉。
他用人偶配合演出,工作三十多年,未曾更换过角色,哪怕它们真的很破旧。
他叫停过节目,一停就是三年,那时,他与儿子的关系十分不妙,他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在故事的开始,记者罗伊德·沃格尔想不通,弗雷德·罗杰斯向善的动机、决心以及能量从哪来?
就好像在问,上帝,你为啥长成这样?
你为啥干这事?
电影里,罗杰斯能和一个随身需要带着氧气罐出门的男孩玩半个小时,一期节目也就半个多小时。
紧接着,他要表演如何撑帐篷,灾难了,他折腾半天累得直喘,可帐篷还是打不开。
然后罗杰斯竟然当着镜头说放弃,“这个帐篷必须由两个人来搭”……
这些场面把工作人员以及记者罗伊德看懵了。
电影的巧妙在于,为了能让你进入到正常的观影语序,它让一名记者,带着破坏的视角,闯入罗杰斯纯善的世界。
因为善意,大多数会碰壁。
就像中餐厅的冥想,你会觉得,罗杰斯的节目太拖沓太沉闷,还有他这个人有时也会惹出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故。
而在真正的教育理念中,失败,才是人时刻面对的常态,一个人打不开帐篷,这件事是不能被隐瞒的。
同理,悲伤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悲伤,就像《头脑特工队》里最关键的角色不是乐乐,是忧忧,忧愁让主角知道快乐的意义。
没有人不渴望得到善良,大家怕的是,善良的修炼时间太长,牺牲太多。
所以善良通常是缓慢的。
比如扶老人过马路,比如收养一只流浪猫。
比如《邻里美好的一天》。
只有带着对向善渴望的理解力,你才能进入这部电影的节奏。
汤姆·汉克斯自己也谈到,这次演出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学罗杰斯放慢说话速度,每次拍摄前,汉克斯都需要放松+冥想,不然,他很难从这个世纪的活法转换到上世纪,即便他真正经历过上世纪,在拍摄休息时,他也需要持续性的高速拍打+怒喝咖啡来让自己清醒。
汤姆·汉克斯与“罗杰斯先生”虽然汉克斯是罗杰斯遗孀认为最能演绎丈夫的人选,但相比罗杰斯,汉克斯显然还是个凡人。
当然,《邻里》也不是我们常规的传记片拍法,它选取的是记者报道前辈的真实发生的故事,但在故事里,圣人是年迈的状态。
因为老,就是一种缓慢。
后来很多人传言,弗雷德·罗杰斯打过越战,是战争让他看到了善的遗落。
但其实,罗杰斯最早是一名牧师,这和有神无神没有关系,这和心态相关,他要善于并且热衷于聆听。
弗雷德·罗杰斯 最有趣的是,相比记者罗伊德·沃格尔想挖掘罗杰斯内心黑暗的一面,其实罗杰斯身边的人早就烦透他了,你看看那些栏目组的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些的,经常嫌弃他的磨叽。
基于“善”与“慢”的理论,导演玛丽埃尔·海勒拍摄了中餐厅那场戏。
那场有如上帝再临的戏,在剧本里,它只是一句话而已,上面写的是,“此刻罗杰斯盯着记者看”。
但导演却要求汉克斯把“盯”的表演时间拉长,越慢越好,越长越好,长到观众有一种错觉,就感觉,罗杰斯看的不是记者,他看的是观众。
罗杰斯在看着所有看着他的人。
而在中餐厅里的那些老年顾客,都是罗杰斯的遗孀、当年的栏目制作人、公司CEO等真实人物客串扮演的。
这是对故人的一个致敬,它很善意。
这份善意,就在那一刻,被苦于寻找伪善的记者领悟了。
02 童真,像个孩子那样做大人因为弗雷德·罗杰斯有国民级的地位,所以一般他很难被安排出来一个采访。
但根本原因在于,每一次给罗杰斯安排一个采访,最后被采访的,都不是罗杰斯本人,而是那位记者因为罗杰斯对来采访他的人更好奇,所以他的采访工作会非常庞大,因为他本能会去了解这位访客。
最终,罗杰斯认识了很多记者朋友,罗伊德·沃格尔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
电影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对位关系,罗伊德和父亲关系极差,同时他自己又正在成为一个父亲,但他并不知道怎么当父亲,他更不想去问自己的父亲,父亲是什么?
在经历了三次采访之后,罗杰斯反而承担了一个父亲的职能。
罗杰斯问罗伊德,小时候有没有什么不舍的玩具,罗伊德厌烦地回答说有那么一只兔子吧。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登台串场中,罗伊德昏倒了,“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变成了兔子,在《邻里美好的一天》这档儿童节目里,他回到了他厌恶的童年。
童年有什么好?
一、有人照顾你。
二、不用负什么责。
罗伊德是既没有在过去得到完整的照顾,还要在现在担起一个父亲的责。
他内心的恐慌多过怨愤,他慌张到连一个后座宝宝椅都安装不好。
要想成为一名大人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就像罗杰斯先生那样,和孩子一起长大,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和不同的孩子一起长大。
总有一刻,满车厢的大人和孩子都为你唱《邻里美好的一天》的主题歌。
这就是这部电影在“悠缓”后的第二道风景线——孩童视角。
导演玛丽埃尔·海勒也是一个“老小孩”,她用如同电视栏目场景里的玩具车、公路和城市模型,来做电影现实故事中的空镜头,从孩子习惯性的视野里,去观看这个世界。
这一点,对于玛丽埃尔太熟悉了,因为她小时候就是“混”阿拉米达儿童音乐剧院的,她曾说,“那个男孩只是我后来的男朋友,我的初恋是表演”。
在儿童音乐剧院里她演过啥呢,有《小熊维尼》里的兔子瑞比,《夏洛特的网》中的老鼠坦普尔顿,还有《魔法师的外甥》里邻家女孩波利,这部剧的原著也就是后来我们熟悉的《纳尼亚传奇》系列第一部小说。
玛丽埃尔从小学开始,就要一年演四部剧,她非常了解,一个孩子,在扮演时的心思,而罗杰斯,就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在电视节目全是他自己吗?
不,还有他回到童年时代的表演。
导演玛丽埃尔·海勒与汤姆·汉克斯“穿越”回过去,汉克斯也是如此。
在电影《地狱来的芳邻》(1989)中的一个场景中,汉克斯扮演的角色雷·彼得森正在看《罗杰斯先生的邻居》(《邻里美好的一天》原译名)的一集电视剧。
更有趣的是,三十年后,汉克斯的儿子科林·汉克斯在《醉酒史》中也模仿过罗杰斯。
《地狱来的芳邻》中汤姆·汉克斯观看《罗杰斯先生的邻居》更加真实到离奇的是,汤姆·汉克斯本身就是弗雷德·罗杰斯的第六代堂弟。
汤姆·汉克斯为《玩具总动员》牛仔伍迪配音,动捕出演《极地特快》,和他这位堂兄的做法都是一样。
像个孩子一样做大人。
03 媒介,信息大爆炸与始终不理解现实情况是什么呢,记者罗伊德·沃格尔的原型人物没有在妹妹婚礼上和父亲打架,因为他的妹妹就没有结过婚。
2003年,弗雷德·罗杰斯死于胃癌,他的晚年一直在忍受病痛。
留意汤姆·汉克斯在片末最后的表演,他一直扶着或搓着后背,其实那是一个对他晚年疾苦的象征。
事实上,汤姆·汉克斯在十年前就知道《邻里美好的一天》这个电影项目,甚至在8年前,他就读到过一版剧本。
如果电影在十年前上映,那会是什么样?
我们只是知道,从前辈去世那年算起,17年过去了,再没有罗杰斯这样的人物出现。
因为每个人都在倾尽全力表达自己,而表达自己的前提,往往伴随着颠覆权威认知。
言论爆炸,个体意识爆炸,为了让自我的观点变成其它人的共识,这个过程是暴力的,但我们浑然不知——请显过灵的“圣人”快速离开舞台。
他们可以在对历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定义一场战争,他们也可以在不精读科学的前提下总结万物规律,获得自信的来源竟然不是自省与自律,而是优先破坏那个知道最多但还不够完美的人。
《邻里美好的一天》诞生在TV媒体时代,来了一名拿过新闻奖的狠记者,想去撬开主持人的精神阴暗之地,他能做的也只是一己之力的较量。
当然,也不会有更多人了解罗杰斯的脆弱,他每次拍照,都是在努力记住这个人,“我认识他”这四个字,在别人眼中是像透支生命一样的许诺,但之于罗杰斯,他为此快乐,因为拍完照的一瞬间,他总是笑,像得到了宝。
如果你还想寻找一些通俗易懂却遗忘了很久的道理,《邻里美好的一天》这部电影最合适,9月18日,全国上映。
留意电影最后三分钟,摄影棚下了班,缓步走向钢琴的罗杰斯用拳头凿了三下钢琴,像搞家庭装修一样声响告诉我们,他不是一个共识中的圣人。
然而正当“满足你意”的时候,他又悠扬地弹了起来,现场观众,只有他自己。
不对,也有你。
撰文/法兰西胶片*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Yikes, 不理解多伦多出来的好评……说实在的,剧本看似聪明,不以Mr. Rogers做主角,可这男主我毫无好感,从头到尾我完全不在乎你这个愤世嫉俗情绪化的中年白男家庭问题。中间晕倒做了个梦就顿悟了?!地铁唱歌那段尴尬得堪比至暗时刻&小丑。Marielle Heller,我爱你去年的can you ever forgive me,然而今年这部片子实在是年度最失望之一……
看预告片本以为正片会有个大反转,结果,没有。
可能有人以为这个电影很肤浅、俗套,其实,如果你对人与人的关系、相处、交流有所探索的话,就会对这部电影有共鸣。我做不到主人公那样的普世的sainthood, 就是对亲人、对亲密的朋友,做到这样,也非常难。但是,这种empathy and compassion不是不可实现的,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 这一点我很确定。
依旧不变的圣人人设,虽有尝试撕碎面具的意向,但还是异常怯懦的收手了。如果把整部电影看做牢笼,那结尾那两声低沉又坚毅的琴键声,仿若“无声”的呐喊与呼救。最应该摘下面具得到救赎的人,是汤姆汉克斯自己。
大失所望,美国也有高大全,而且见了两面就让你父子和解爱岗爱家2
如果和解那么容易,人生也不会这么艰难
想让人掉眼泪还有其他无数种方式,求求好莱坞不要再讲和父母和解的故事了,一个月三回了都。
7/10 B故事结尾竟与《金智英》如此相似;中规中矩的传记片
真的很难相信汤姆.汉克斯还会接这么难看的电影,也许是因为我没有那种成长土壤的缘故?总之,就是不温不火,淡出鸟来。
Damn Tom Hanks you made me cry again!
强行鸡汤,强行感动,强行和解受不鸟,第一次差评汤姆汉克斯作品
本来不感兴趣,但每次看到海报都觉得汉克斯造型颇为creepy于是去看了,结果不光这角色,整个片比我预料的更CREEPY,笑了……不合时宜的安静场景/全员被催眠式说台词/微缩模型/诡异儿童节目画面, etc(居然还是个有father issue的阴暗男人遇到诡异斯托卡式father figure的故事,笑了X1000000(以下省略大量问题发言(本片最治愈的部分是opening用了Nick Drake的Northern Sky(当温情片看及格线徘徊,当惊悚/恐怖可以有7+
《邻里美好的一天》是一部真诚舒缓的片子,在这个令人沮丧的年头观看,好像亲人、老友在陪你聊天,让人心平气和地安静下来,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罗杰斯一开口,熟悉的口音里满溢着安全感。罗杰斯可能是一面镜子,一个智慧长辈,通过他的反射和映照,作为“闯入者”的记者罗伊德,看清了自己的爱与软弱,找到了和自己和周遭世界相处的方式。没有完美的人和完美的人生,认清自己,控制情绪,认真清醒地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是这部电影讲述的平凡道理。
沉睡魔咒系列
很暖,很治愈。
劇情十分散漫,說阿甘變老後還有顆玻璃心。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节奏缓慢略枯燥的故事,几首配音还是很赞的。
冗长emmm
整条星光大道让我印象最深的星星就有“罗杰斯先生”。电影以互动访谈切入讲述美国孙进修爷爷的故事,结果人物拍得太表面而近伪,去年那部纪录片“与我为邻”反而更丰富些。汤姆·汉克斯真的成了好莱坞最后一个好人啊!
竟然不是迪士尼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