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
一直cynical地吊着想什么时候他最后发现救助非洲男孩是个骗局或者这是不是编剧对这个角色的终极打击:自我陶醉在22刀一个月买来的简笔画、看不到真人的快乐里,很喜欢这样模糊的处理。
自我叙事的旁白让这个人物自私的刻画到极致,可是他还是什么都没有,可是我还是会为他停缓心跳,很难说这不是一种更深层次对人性的接纳。
始终绷着这根弦,但是到最后真假难分了。
他66岁才好像刚刚从梦中醒来,他对生活的了解好像太少了,他能对女儿说的最好的话也许是this is a really good sandwich,真心话伤人而且女儿已经放不下对他的恨了。
在一些熟悉的环境里能拍出异样感,很少见,可能要拉片看看镜头处理,没有特别在意但是细节都做的很好,比如丈人家墙上挂的都是裸女;在婚礼上的致辞当然是hard to watch让我有种看笠智众削苹果的感觉。
montage有点老但是讽刺意味到点。
另,为了下垂的乳房和新郎秃头也可以列为喜欢的电影。
也许会20年后死,也可能明天死,这么黑暗的信息也可以传递ei 演的真好 让我想到groundhog day里不寒而栗的一种meta的冷漠和黑暗。
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也许是他在漏出破绽,泄露自己在演戏,的那种孤独,在土拔鼠之日里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打破第四面墙的短短的一瞥。
在这里是什么呢?
也许是最后感动的特写镜头。
在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也在经历着人生中痛苦的转变。。
自己不停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内心有些凄凉恐惧的事情。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侯恰好看到这部电影。。
心里面却似进入了万丈深渊,觉得人生总是戚戚然然,孤独无味,快乐的时光过得太快,停下来的时间太短。。。
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悲观主义者,需要改变。。
i am changing to be one happy one who shall have more。。
在爱奇艺上找到看的。
片子的旋律如淡淡流水,毫无跌宕,如标题说的:很温柔。
但却像一把刀,逐渐割开幻象的大幕,把残酷的现实展现在人面前。
一辈子循规蹈矩直到退休的施密特,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成功,退休前有高层的管理工作,挣得了一大笔退休金,有42年婚姻相伴的老婆,有一个他很引以为豪的女儿。
可是,退休、老伴去世、女儿出嫁相继发生之后,他还剩下什么?
一路顺风顺水走过的人生,积压了悲伤、恐惧和愤怒。
就像他说的,他会死去,可能是20年后,也可能是明天,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曾经认识他的人都死去后,这世界就没有他活过的证据了。
多么痛的领悟。
一思考生命的意义,就无处可逃。
“没有幸福的结局等在那里,因为时光已经耗尽”——杰德
亚力山大.佩恩,凭着我过去浮光掠影的印象,他最有名的电影,除了《内布拉斯加》以外,大概要算《关于施密特》了。
看完第一遍的印象,不太好。
不过我注意到片尾有提及该电影改编自一本小说,那么就不能轻易下结论了。
当然谈感受,最新鲜和最直接的感受,而不是需要经过思考和推敲的断语,哪怕和以后的认识不同,我认为对我个人来说,是大有益处的。
这部影片的结尾,我没有水到渠成之感,甚至觉得牵强。
这与看诸如契科夫的小说《古塞夫》是不同的,虽然很长时间内不明瞭其结尾想表达什么,觉得仍然与全篇相贴切,不可或缺,只是自己还没有切实把握住而已。
我并不怀疑在看到来自非洲贫困小男孩寄来的画片时施密特流下深有感触的眼泪的真实和自然,但是相比全篇的情节内容而言,这一次感动,有多大意义?
从中对主角和对观众能有什么深层感受?
由尼科尔森扮演的施密特,一个从保险业刚退休还没适应新生活的老头,他不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也不是感觉敏锐的人,通过这样一种平常人的视角,按理可能会有更普遍的意义在里面。
反映了退休老人的生活和心态?
展现了人情冷暖?
体现了生命和生活的无意义?
这些都未免太老套,或者缺乏该有的新意和深度。
还有待第二遍看和第二遍感受。
也不是强力推荐,不过是自己看出来点儿道道儿,写出来而已。
不是香港就是台湾的糙人把About Schmidt (关于施密特)翻成了“番薯先生”,没办法,谁让他们没文化呢?
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出演施密特先生。
杰克尼克尔森演了一辈子固执、强壮,不时冒坏水儿的人物,由他来阐释,我觉得肯定有看头。
他终于老了,从飞越杜鹃巢的青春浪子终于变成了腆着大肚子的老汉。
像所有平凡的上班族一样,他也退休了,而且对未来、剩下的光阴不知所措。
他刚刚决定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儿-赞助一位黑非洲的6岁孤儿-的时候,他的太太突然中风去世了。
要知道施密特先生可是个家务完全不通的人,很快家里就成了垃圾堆。
他的逃避方式是开车去参加他女儿的婚礼。
他的车,是辆15米长的家居大房车-不见识一下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的一种运输工具-只运输他一个人。
一路上发生一些故事,他在回顾自己的过去、又试着找到面对未来的生活方式。
到了准亲家的家里,我们跟他一起见识了美国的庸俗家庭,而且深切同情他的处境、部分同意他拦着女儿出嫁的用心。
然而他女儿觉得很幸福,施密特先生也就从了,虽然心有不甘,在婚礼上发言的时候还真没出事儿。
他一直在给那位被赞助的黑孩子写信,他叫恩杜古(Ndugu),名字挺有趣吧。
施密特明知他复杂的文字对方根本没可能理解,只是为了自己宣泄(其实有时候也撒点儿无伤大雅的谎)。
直到有一天,他从女儿婚礼上回来,捡起一堆信(多数是直邮广告,我猜),看到一封来自非洲的信。
写信的是位法语口音的修女嬷嬷,替恩杜古回的,讲小恩才6岁,看不懂您的信,但他非常感激您的帮助,就画了一幅画,希望您喜欢。
于是施密特先生打开这画儿,是全世界小朋友都爱画的,用极简练的笔法画的一个大人,拉着一个小孩儿,上面是乱涂的蓝天和一个大太阳。
然后施密特先生就哭得一塌糊涂,到片尾音乐响起,他倒是露出一点微笑。
看到最后,我想起塞林格(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的另一篇作品:《给爱斯美,怀着爱和凄楚》。
我还记得小说最后的情节(大致),X先生哭了,然后就沉沉睡去,但是他感觉挺好,因为人能哭就有希望,就能活下去。
这部电影的编剧肯定在抄塞林格这篇小说!
题记:无奈的现实都是有原因的。
原因或许在别人,更有可能在自己。
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无奈是可以避免的。
看完这部电影,有谁不为施密特感到悲哀的吗?
感叹之后,是不是摇摇头:唉,人生就是这样。
等自己老了,或许还不如他。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不探究其中根由,只怕真的会要复制施密特的凄凉晚景了。
施密特退休了,生活一下子空了。
公司的继任者在送别宴上的谦虚只是客套,家中的妻子各种琐碎的细节让他不快但又无处诉说,唯一心疼的女儿远在他乡很久不曾见面,未来女婿甚至没怎么和自己通过电话。
电视没什么感兴趣的,还好看见一则认养非洲儿童的公益广告,每月寄22美元,顺便写封信。
其实写信成了施密特唯一倾诉苦闷的途径,除了按时寄钱,施密特随时会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下来,不必为了表面的和谐客套和掩饰。
真是沉闷的退休生活!
可是,多多关注细节就能发现,这一切与施密特本人不无关系。
除了第一点,公司继任者的自大与自己无关,这只能是接受现实,退休了就别再过问了。
在信里,施密特写道,自己要养家。
作为一名保险公司的高管退休,想必养家的责任承担得不错。
但是在信里,施密特写得更多的是对自己妻子的抱怨。
多么可怜,两个人共同生活42年,却不能开心分享彼此的生活。
直到妻子突然去世,人走茶凉之后,施密特才意识到妻子对自己生活各方面的照顾。
满怀思念之情整理遗物时却发现,2、30年前妻子曾和自己的朋友有染。
愤懑之情膨胀,施密特扔掉了所有遗物,跑去和老朋友打了一架。
还有什么比这更凄凉的呢?
施密特有什么错呢?
他承担了养家的责任呀。
可是,他对自己的妻子了解多少呢?
甚至习惯了妻子的照顾之后,心中只剩下了对妻子的抱怨。
付出了物质,忘了收获了照顾;没有付出心灵的关怀,却奢求收获心灵的关怀。
施密特凭什么认为自己单一的付出就应该收获所有?
不曾得到过心灵的关怀,这42年间,妻子难道不是同样在忍受着施密特么?
啊,施密特唯一心疼的女儿,却指责父亲给母亲选的棺木太廉价,却在葬礼后着急回住地办婚礼。
如果施密特关心过女儿的成长,父女之间有过交流,他怎么会无法了解女儿的想法和感受,女儿怎么会拒绝他为自己的婚礼出一份力?
被女儿拒绝后施密特说了一句:“如果我给你寄支票,你是不会拒绝的。
”这不正说明施密特的给予太单薄了么?
正因为如此,施密特在女儿心中没有说服力。
眼见着未来女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却无法说服女儿重新考虑。
并非所有人都晚景凄凉。
在房车驻营地,那对鞋匠夫妇多恩爱,他们热情好客,他们给初次见面的施密特展示相册里这样那样的朋友。
可是施密特连自己唯一心疼的女儿的照片都不曾随身携带。
施密特擅于掩饰。
心底的悲哀、愤怒、恐惧却逃不过真诚的眼睛。
何必掩饰呢?
掩饰推开了不关心自己的人,推开了想关心却没能力关心自己的人,同时也孤立了自己呀。
谁对谁会应该死皮赖脸地关心和付出呢?
冲动之下的强吻让自己犯了错,自己犯错之后才原谅妻子曾经的背叛。
这样的愤懑和原谅,无关乎他人,只关乎自己。
其实未来女婿的亲妈活得也挺自在。
不满的时候就唠叨,有欲望就直接表达。
虽然动作粗俗,欲念放荡,人家不掩饰,人家也不奢求。
看来施密特的问题在其自身。
不曾付出过亲情,也就无法收获亲情。
可是亲情的付出也是要讲策略的。
首先是不要浪费亲情。
血缘关系不可选择,但亲疏可以自己决策。
面对施密特的继任者似的血亲,可以试着沟通,无法沟通就敬而远之吧。
面对未来女婿或者未来亲家母似的血亲,直接敬而远之好了。
然后要学会表达。
一是用对方能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关爱,一是用对方能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者同等重要。
再者要把握尺度。
无止境的付出和无止境的索取、无止境的主动或无止境的忍让,都不可取。
而且,千万别像施密特似的奢求,别忘了只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如果环顾四周,只见不可理喻的亲情,再三努力,也逃不过对方将自己的感受凌驾于自己之上,逃不过对方想当然认为已经付出应该付出的亲情而坐等自己一再妥协,逃不过对方体会不到自己的痛苦却认为一切良好时,——对了,还有无休的怀疑和试探,——那就放弃吧,学着享受孤独吧。
如果能让自己快乐,自己还有可能收获友情。
如果有缘,友情或许有可能升华成为亲情。
如果认为自己无法改变,注定要走施密特似的生活模式呢,那就不要奢求亲情。
多找点乐子,同样可以享受人生。
片尾施密特收到了回信。
修女介绍了小孩的状况。
小孩是个孤儿,最近生病了,正在好转。
小孩喜欢什么什么什么,小孩还不会写字,所以给养父画了一幅画。
画很简单,用圈、点、线条画成的一大一小两个人儿在阳光下手牵手欢笑。
小孩希望养父幸福快乐。
施密特哭了。
施密特终于哭了。
施密特退休之后想要的就是这样简单的幸福,却遥不可及。
为什么?
因为施密特一直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自己让自己离这简单的幸福越来越远,以致遥不可及。
说句题外话:看完电影,才发现男主角就是《飞跃疯人院》的男主角。
不愧是戏骨,与完全不同风格的角色溶为一体。
影视演员,我只佩服能做到这一点的大腕。
I am weak and I am a failure. There is just no getting around it. Relatively soon I will die. Maybe in 20 years, maybe tomorrow, it doesn't matter.很欣赏Schmidt,因为在意识到了最悲剧的自己之后,他接受了这样的深深悲剧,平静地回到了自己的命运之中。
这种人生,想想,令人尊敬。
最近总傻乎乎地想: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
《28天》里,女主角的酒鬼男朋友言之凿凿地跟她说:“没有一个成年人是快乐的!
人们来到这世上,会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生活真美好,然后,不可避免地,悲剧降临,他们明白了原来人生就等于不断失去。
我们走这一遭不过是为了减轻由此而来的痛苦!
为了这个目的,有些人生小孩,有些人拼命赚钱,有些人开始收集硬币,还有些人只能靠把自己灌醉。
”人生就是失去。
听见自己的想法被一个浑身酒气,整天拎不清的男人说出口,我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不知道是不是其实有点窃喜,不但有人跟我一样消极悲观,而且还消极得这么理直气壮。
我知道这样想从逻辑上既说不通,对身心也不健康。
然而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这种念头似乎像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一般无法躲避。
再来看看施密特先生:退休、丧偶、嫁女。
人生越迈向终点,似乎越发孤独。
更何况事情又不只于此。
退休,是从自己并不热爱的岗位上退休。
年轻时以为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可以登上《时代》的封面,最终只得在公司小报上露一脸。
而且人走茶凉,新来的后一任对自己辛苦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根本不屑一顾。
丧偶,失去的是并不深爱的老伴。
在一起几十年,对方的一些习惯,自己越来越不能忍受。
人活着的时候每天也就那么过,人走了,却还是难抑悲伤。
还要深夜爬到房车顶上,把老伴喜欢的磁娃娃一字排开,对着天上的星星哭。
嫁女,嫁的是自己看不上的二流子。
那小子留着如此难看的发型,参加足球比赛只能得参与奖,去上两周的培训班只能拿到“优秀出勤”证书,凭什么娶我的宝贝女儿?
可是女儿毅然决然地嫁了,留给父亲的是一句:“怎么?
你*现在*突然想到来关心我的生活了?
”施密特先生默默回到了自己的家。
电影简介上说:这部电影讲的是施密特先生寻找人生意义的故事。
可是我觉得在杰克·尼科尔森演绎下的施密特,早已不是一个寻找者。
因为他虽有可能失落过,痛苦过,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张脸,是一张颓废的脸。
就像影片中一个很幽默的小段落向我们展示的,两周前他躺在沙发椅上看着电视昏昏欲睡,两周后,他以同样的姿势醒来。
可以想象,在长长的这一生中的某个时刻,他放弃了梦想,放弃了挣扎,老婆让自己坐下小便,那就…坐下吧。
女儿的婚礼给了施密特突然而至的爆发力。
他为了制止女儿出嫁,兴冲冲地开车上路。
结果呢?
却依然走回人生命定的下坡路上来了——等待死亡,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不下任何痕迹。
当然影片并没有这样结束,影片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这样结束。
贯穿影片始终的是施密特写给一个叫Ndugu的非洲小朋友的信。
他看到电视上的公益广告以后,以每天72美分的价钱资助了这个小朋友,并被要求给小朋友写信。
有了这个缘由,我们便有机会听到很多施密特先生的内心独白,也便顺理成章地有了影片最后的一幕:施密特先生收到了小朋友的回信!
当一个成年女性的声音开始朗读这封信时,我脑海中划过了一个十分阴暗的念头:小朋友因为疟疾死了,施密特先生的捐助毫无用处,影片结束。
可我们的编导显然没有这么残酷。
成年女性只是在向施密特报告小朋友的近况。
信中还附上了小朋友的画:蓝天、骄阳、大人牵着小人的手。
老施密特无法抑制地哭了。
我也哭了。
我不知道他的眼泪是不是真的因为意识到自己仍然可以在这世界上make a difference. 可我知道,我哭了,是因为我看到童年是多么单纯,多么美好。
那时的你充满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而这一切将一去不返。
就算Ndugu的生活因为施密特变好了又怎么样呢?
假如他得以活到施密特这个年龄,他难道就不会变成另一个施密特先生?
所以啊,我们是应该找乐子,还是继续寻找some kind of meaning?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被生活塑造,塑造成别人所希望看到的样子。
该怎样穿衣打扮,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该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即使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不会感到快乐。
Schimidt就是这样一个不快乐的人,突然间生活中束缚他的种种事情突然消失了,退休之后公司不再需要他,妻子也突然去世。
Schimidt是被迫过上了自己所不熟悉的生活的,但是在新的生活中,他找到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已经渐渐失去的对于生活的热情。
影片末尾Schimidt来到了当年西部拓殖者们跨过的界线,百年前拓殖者们勇敢的跨过界线去陌生的世界寻找新的生存机会,Schimidt也已经跨过自己人生的界线找到了自己的新生活。
以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看下去,觉得太无聊了,但这一次却陷入其中,几乎是无法自拔得看了下去。
我以前觉得,在创作上,电影分两层,故事和思想,故事就是表层的叙事,思想就是深层次的内涵,然而,故事大同小异,如今批量生产出来的故事几乎都能在神话中找到原型,况且还有一部分几乎没在讲故事的电影,并且思想内涵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识背景也是无法进行解读的,那么电影吸引人的到底是什么?
在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才明白,是情绪,是一部电影的情绪。
这种情绪不是表达出来的,而是一部电影本身所具有的,要理解电影的情绪需要用一种形而上的层面去理解,理由有两个:第一、它不是从某一个具体的地方表达出来的,不是剧作、不是摄影、也不是声音,而是当这些电影的“部分”进行有机的结合之后,融汇而成的一种情绪。
第二、这种情绪不能被解读,只能被感受,有点类似于柏拉图关于理念形式的学说,这种情绪是通过直觉来把握的。
本片的情绪,即是那种深深的失落与旷寂,以及,对逝去的事物的不可追回,又对可期之事的无法把握,正是这种情绪抓住了我,而只有当观者自身处在这种情绪之中的时候,电影的情绪与观众的情绪才能一拍即合,从而达到治愈,宣泄,也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
Excellent work from Jack Nicholson
絮叨的美国老年生活,老尼尔森的无法可说
几年来我是如此的喜欢公路片,几乎所有公路电影我都是五星,可是却到现在,加上昨天的《杯酒人生》才看了这两部绝佳的满分公路电影。有最爱之一的尼克尔森,婚礼上那一段昧心的讲说,贯穿始终的让人脊背发凉的独白,这个狂欢的世界,其实是世人的孤单坟墓。100分
我只想抓住你的手,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一旦我死了,那些认识的我的人也死了, 我就会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很多往事我似乎都已经记不得了, 我的大半生就这么过去了。”“懦夫不敢上路 弱者死在路上 唯有强者才能扺达 他们便是拓荒者”沃伦·施密特与亲爱的恩杜古
佩恩的电影总是那么有趣,虽然还是美国白种中产阶级的视角去看一切。但确实非常有趣
这部影片让人难以分类,尽管观众将它称为喜剧,但当观众一路笑下来,到了结尾的时候,会发觉这其实是一部悲剧。可它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悲剧,它让人欲哭无泪。
该片并不是一部“寻找自我”的影片,因为主角实在没有什么可寻找的
比电视剧还无聊
細心又有情懷的電影。如何面對一個退休又喪偶的人生,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點?這是一次關於晚年的認真思考,也許就是付出一點愛,一次認真的傾聽就夠。
Jack Nicholson演技太绝了,给资助的孤儿写信吐槽发疯那一刻穿越了闪灵。把一个退休丧偶老人的孤独和对生活产生的无意义感演绎得很到位。这种状态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欧维类似。定场镜头让人印象深刻,从冰冷高耸的保险公司大楼切到办公室里已经打包完成,望着钟等下班的Nicholson,孤独感快要溢出屏幕。简洁经济的镜头定下了人物和片子的基调。
人生之事,大部分都是无能为力,去承认就好。
老了就是老了 这个schimitt有点欠缺说服力 后段拖拖拉拉 比韩剧还臭长
亚历山大·佩恩式男主角,都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真谛,都被老婆扣了绿帽子。
节奏稍慢,原来他就是Jack。。。
看完觉得特别不开心是怎么回事儿。
老来难
3.5 神来之笔有心血来潮资助难民跟非洲小孩吐槽自己的同事,感情充沛地旧地重游,公路上对印第安人的苦难故事表示用情,尼科尔森多么努力生活啊,那些空洞还是一阵阵袭来sigh
笑中有泪啊。最后我和尼克尔森一起开始哽咽,到大哭。我越来越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越来越喜欢尼克尔森。
男主失去了一切却收获了自由,他对身边的人不满意,但她们却是自己仅剩的一切关爱,他的各种委屈与无奈在最后一刻释放,无论是真是假,他只需要一些理解跟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