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情感之纽带究竟缘何而生?
是血脉相连的奥秘,抑或是行为习性的相似?
或许,是成长环境的塑造,自幼遵循父母的生活模式,在精心营造的教育氛围中成长,是否就能更加亲近?
是枝裕和通过这部作品,引领我们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城市与乡村的教育方式,追求成功的高产阶层与享受当下的低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的视角。
良多,现代城市中高产阶级的代表,他努力奋斗,追求社会地位,家庭和睦,居住环境高档大气。
斋木雄大,低产阶级的代表,他是三四线城市一家电器店的老板,生意勉强维持生活,他的口头禅是“明天能做的事情绝不放在今天做”,家庭住址就在工作场所的二楼,他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像一个大小孩一样,整天与孩子们疯玩在一起。
这是两种不同的家庭环境,也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虽然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但从一般人定义的成功而言,无疑良多是成功的,他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当年报错我家孩子的护士在法院上明说到,她正是因为看到在社会地位上如此成功的良多一家,起嫉妒之心,才故意抱错孩子的。
良多一开始得知这个消息,他想的是如何把两个孩子都换到自己身边,他始终认为自己是社会上的胜利者,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好的条件。
但是,成功一定就是幸福吗?
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物质生长环境,就一定能让孩子茁壮成长吗?
未必。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聪明乖巧的庆多到了斋木雄大的电器店生活,他慢慢地与他们一家适应,与他新的弟弟妹妹打成一片。
而与良多有着血缘关系的亲生孩子,却始终不肯开口叫良多和绿妈妈,他想要去放风筝甚至离家出走回到了雄大一家,他始终认为,在城市的家并不是他真正的有爸爸妈妈的那个家。
这让我们反思着其中的原因,孩子是一面镜子,他们的喜怒哀乐是直率地表达的,适应就是适应,不适应便是反叛。
那么造成琉晴不能适应庆多一家背后的原因是父亲母亲角色上的缺失。
就本片而言,母亲在这部电影中已经发挥了他教育方面的最大作用,功率是温柔的,耐心的,作为家庭主妇,在抚养孩子已经用尽了最大的心力;加利照顾着一家六口,平日兼职工作,但对孩子的教育并不缺席。
那么教育方面的缺失只可能是父亲的角色。
良多工作忙碌,他有高度的职业精神,他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工作。
但也由此,陪伴孩子的时间变得很少。
而且他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独立完成一切事,他不与孩子共同泡澡,在游乐场上保持父亲的严肃,督促着孩子弹钢琴。
在电影开场 他就表达了对静都性格上不满意的意见,认为庆多竞争心太弱,并不像他那样极致的追求胜利。
实际上,这样的观念正是他的人生观的反应,他总是焦虑未来,追求者更高的社会地位,他想让孩子跟他一样是个人上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已经尽到了在他有限的时间对孩子最大的陪伴,只不过这样的陪伴是控制的,严肃的,带有高级知识分子式的、教育性意味强的陪伴。
而斋木雄大是一个去关注当下的人,他并不对未来思索太多,只是陪着跟孩子一起玩,一起在小小的浴缸里泡澡,维修着孩子坏掉的玩具,一起开心就好。
也许他在社会上的工作并不称职,但是他把父亲这份工作做到了极致。
在这样的家庭,孩子是具有野性的,但也是快乐的。
两边的教育方式,我们都不能简单的言对错,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斋木雄大式的快乐教育方式。
也许单纯质朴的孩子就喜欢的那样快快乐乐的游戏里成长。
有时候父母过于望子成龙,给了太多的规划,加了太多强制的兴趣爱好,对孩子而言,他们并不快乐。
重看。
惊讶的发现原来每个镜头都充满了设计感,不论打光、布景还是构图。
和这些设计同质的还有演员们为了贴合人物形象在表演上做出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往往在家庭剧中显得过于鲜明了(比如两位父亲以及两个家庭的对比),反而会失去一些生活感。
但电影里还是有一些我喜欢的段落,比如中川雅也第一次到福山雅治家,看到树木希林饰演的外婆,于是夸她年轻,树木希林就说“你恭维我可得不到什么好处哦”中川雅也马上回“早知道就不夸您了”然后两个人一起笑出声,就是非常鲜活的台词,我也相信这是树木希林的魔力。
还有良多对绿说“你还是和他们保持距离吧”的时候,绿回他“妈妈之间就是要交换情报的,你不懂。
”以及和这句台词应和的两个妈妈在河边野营时的拥抱,都很动人,在现实的考量和冷漠的交换之中,也有内心的情感也在不断滋生。
最后良多和庆多在圆形游乐设施上互相给对方拍照,然后良多想把相机送给儿子,庆多带有一点执拗和伤心的说“不要”。
有时候孩子能看穿很多事,他们非常简短的话语也说明了很多事。
我很喜欢这个游乐场景和电影里出现的所有游乐场,让我想起了《比海更深》的结尾,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抬头看所有事物都无比庞大的时候,属于自己的无拘和忧虑。
注意: 这里有剧透。
===================================================野野宫良多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保证家里衣食无忧,严格要求自己的小孩子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或者说是成为另一个自己。
所以从来也不陪伴,只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儿子快快独立,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子的小孩。
所以儿子没有达到他的期望的时候他会不满,但是当他知道现在的儿子并不是他亲生的儿子以后他便放心了。
为什么这个儿子没有达到他的期望,因为他不是亲生的,如果是亲生的儿子一定会做得更好。
可是当他这么想着的时候,儿子却和自己的亲生父亲走得更近,做出来的手工作品也都送给了亲生父亲。
作为陪伴了六年的父亲的良多只是不开心,但是他做出来的所有事情却是把自己的儿子越推越远。
相反,面对整天捣蛋的亲生儿子,他生气了骂他了只是因为他够不到他的期望也比不上那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
在这个时候,一直注重血缘的这位父亲却想起了自己一直以来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
野野宫庆多又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喜欢着父亲,一直以来都想成为父亲一样的小孩子。
当良多告诉他要去斋木家住的时候,庆多还问良多还能不能继续练钢琴。
即使比不上别的小孩子有天赋,但是他这么做也是为了能让自己的父亲喜欢。
即使父亲一直表现出来不喜欢他,但是也努力着,让自己的父亲去喜欢自己。
所以也接受了父亲给他的一个任务。
不要留恋他们,去接受斋木夫妇,去喊他们作父母。
可是终究只是小孩子,庆多在伤心想家的时候还是会打电话给野野宫家的母亲,但也只是在自己喜欢的那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不在的时候。
所以,野野宫良多一直不知道。
在琉晴离家出走回去小小的杂货店的家的时候,他赶过去接琉晴回家的时候,在里面玩耍的良多却是非常不安来回走,然后把自己躲进柜子里面。
目的也只是为了不要再见到自己那个父亲。
只是,野野宫良多终究还是知道。
在他想送给庆多的那个相机里面,除了合照,更多的是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家伙拍的自己的睡姿。
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在陪伴的六年间这小孩子一直都很喜欢自己的父亲。
而斋木琉晴难道也不是这样吗?
一家三口玩了一天,在帐篷里面许愿。
みどり问琉晴许了什么愿望的时候,琉晴只是说想回到自己父母的身边。
这不由得想起当初琉晴来到野野宫家的时候,良多对他说以后只能喊他们父母。
而琉晴一直问着为什么。
和庆多完全不一样的家伙。
并不是点头答应而是一直问着原因。
血缘关系真的就是那么重要吗?
还是说六年时间里面度过的日子更加重要?
对于家长来说可能很难说清楚,就像みどり说的,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自己喜欢上琉晴,这样对庆多是不是太冷血了。
但是对于小孩子……一起度过的时光恐怕留下的烙印更深。
所以在一家三口再次来到小小的杂货点的时候,庆多什么都不说只是跑着离开了。
我能理解是庆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吗?
不再去喊野野宫良多这个人是他的父亲,那里早已不再是属于他的家。
自然而然也不能在对这对父母留恋。
可是这根本就不是什么任务,至少对于庆多来说,这根本不是他能做的也没有道理去做。
但是对于良多来说,才是一个任务。
如何成为一个父亲?
只需要保证全家衣食无忧就可以了吗?
只需要儿子能成为第二个自己就可以了吗?
或者这根本就不是成为父亲的条件。
所以等他发现了这一切该怎么做的时候……对于他,对于庆多,任务全部结束了。
そして父になる。
电影看到这里的时候,身边的啜泣声一直此起彼伏。
说起来有些丢脸,即使只是听着电影的音乐回想起傍晚的时候才看过的电影,却已经一直泪流满面。
或者电影一直说的就是一件件小事情,但是串联其中,总有些会戳中你内心某个柔软的部分,然后为了那一幕流下眼泪。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以后想起了我父母,毕竟在野野宫良多的身上莫名会找到我父母的影子。
结果呢,字幕刚放完,主持人准备上台的时候父亲打电话过来,接电话的瞬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是枝裕和导演的目的……达到了吧。
看完电影以后会更多的想到自己的父母。
===================================================P.S:不知道为什么看着里面饰演律师的田中哲司就总会觉得明明夏天的时候儿子被姓汤川的准教授给抢了,现在却要替那个姓野野宫良多的人搞定儿子的事情。
P.S.S:因为误打误撞参加了伦敦电影节的首映式,结果有些问题没有来得及问是枝裕和先生。
其实我真的很好奇……书房的摆设是不是主演君的私人物品?
还有,他给主演君的意见是不是本色出演就好了?
怎么我总觉得这家伙就是福山雅治,什么野野宫良多……===================================================才想起这里没有写出之前在伦敦电影节首映式里面观众问的问题:Q1.故事的最后,两个家庭会怎样呢?
A1:两家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一起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中间会有很多困难,但是他们一起共同面对。
不仅仅是大人,小孩子也会的。
至于两家人会不会把自己小孩换回来,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Q2.大概是和日本的家庭观有关A2:监督君大概讲了一下日本的家庭是怎样,提到了他的女儿什么的。
大概就是这样吧。
一个偶然 发现在身边六年的儿子 非亲生 医院错抱 这种抱错孩子的戏码本已在电视电影中多有接触 但还是措手不及的被戳了影片的开端 选定为儿子的入学面试 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整个社会地位 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等各个方面 两家人的社会地位差距也在细微之间显露无疑 母亲的角色在电影中有所弱化 父爱本就无言 这里却将两个截然不同的父亲放在一起两种家庭 两种教育方式的对比 导演一股脑的将父爱抛过来 没有防备 却各个戳泪简单说下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镜头吧第一个是父亲知道儿子不是亲生的时候 尽管极力的克制 但还是用手捶车窗玻璃 第二个是两家人聚会的时候 父亲的眼神一直在盯着自己的亲生儿子第三个是父亲开始一张张回放照片的时候 眼泪终于决堤想起了福山雅治《家族になろうよ》里的歌词いつかお父さんみたいに大きな背中で总有一天会像父亲一样拥有宽阔的背影いつかお母さんみたいに静かな优しさで总有一天会像母亲一样拥有静谧的温柔どんな事も超えて行ける无论何事都能渡过家族になろうよ让我们成为一家人吧
导演最近斩获大奖,特来恭贺。
我就是因为看的这部如父如子才对导演心生好感从而慢慢关注起来的。
电影的题材并不惊世骇俗,抱错了孩子这一题材在影视作品里时有出现。
观影之前我特别好奇影片的视角,这部电影还能反映什么呢?
一个在外人看来功成名就,被时间历练得百毒不侵的中产阶级的男性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变故,这个视角是不是很有意思?
如何面对陌生的孩子和悲伤的妻子,挑起重担。
男主演的表演特别细腻,让观影者感同身受,中年人的无奈和承担让人感慨万千。
这是一部比较典型的日式电影。
画面舒适,悠悠的,却又不会觉得没有内容或节奏太慢。
虽然主题是父子,作为一个妈妈,我依然被感动得泪流不止。
故事很简单也很俗套:在野野宫家的孩子庆多上学前夕,被发现并非是他们的亲生儿子,而是和斋木家的琉睛,被当时医院的护士调换了。
这个事实带给两家所有人无与伦比的冲击。
故事虽然俗套,电影拍出来却不落俗套。
我不懂拍摄手法和其他技术方面的分析,只能从自己的感受说起。
生与养孰重孰轻?
在观影过程中,我很多次问自己,如果发现一直抚养的孩子并不是自己亲生的,那我是更倾向于调换还是不调换?
片中在表现这个纠结的过程时非常克制,可能是因为站在父亲的角度。
按照一直以来对男性的要求,将自己的情绪都压抑在心里。
良多情绪宣泄的时刻廖廖无几。
比起雄大,比起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他更在意的、用力更多的,甚至是全部力量都用在了自己的社会职责上。
就像他自己说的:有只有自己才能做的工作。
“父亲也是没有人能替代的工作啊!
”雄大只能这样回复他。
然而他的表情也是犹疑的、动摇的,毕竟从社会角度说他并不成功,与良多相差甚远。
良多最初选择了血缘。
男性大概对于传递自己的基因非常狂热,这也是刻印在基因里的。
而女性更在意的是情感。
6年的朝夕相处和情感依托和互动,必然不可磨灭。
但想到另一个曾在自己肚子里住了10个月的孩子,也是难以取舍。
但所谓自己的基因,大概就要排在后面了。
但最终,还是敌不过这些年作为爸爸的感情,迎回了庆多。
生与养,本来就不应该被割裂来。
那些把它们割裂来的错误,只能慢慢来弥补,来平复。
思索了半天,想到的解决方案也只能是养育一个孩子,但两家亲密走动,让他们像兄弟一样相处。
肯定不能圆满。
庆多是个很乖巧的孩子。
虽然不喜欢钢琴,依然让自己努力练习。
很懂礼貌。
会为了入学,撒个小谎。
比起肆意的孩子,他更像个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大人。
让人心疼,让人怜爱。
这样的性格比起亲生父母,更像养父良多。
良多是个标准的成功“社会人士”。
他的感情都是内敛的。
不论是对父母、孩子还是妻子。
他的世界是一直向前冲的,很少在意周边的事情,也难得停下来看看风景。
发生这样的意外,反而能让他慢下来,体味一下生活的感受。
斋木家从各种意义上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一家人。
对孩子们的态度也更多的是放养。
在这样的家里长大,琉睛多了些童年的玩乐,少了些为未来的储备。
一定好吗?
一定不好吗?
至少,琉晴在斋木家很开心,而庆多也更喜欢野野宫家。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个家庭最好的氛围,就是每个人都舒服。
家长没有必要采用让自己难受的方式培养孩子。
如果你不喜欢古典音乐,要么你也喜欢上,要么就不要逼迫孩子去喜欢了。
当然他自己自发喜欢上就皆大欢喜啦只是没有必要弄得大家都痛苦。
想要孩子达到的高度,家长需要先让自己去达到并超越。
育儿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
也能更好地回过头审视自己成长的经历,更好地与自己的父母相处。
没有孩子是完美的,没有家长是完美的,没有家庭是完美的。
但我们都可以是很幸福的。
对于护士这一角色,有两点让人生疑的地方。
一方面是她的动机,如果仅仅就因为嫉富就把两家孩子调包,放在古时勉强还能接受,但在现今社会,此动机显得平白又无理;另一方面,当两家父母得知此事是护士所为,难道只在餐馆里发发牢骚、叹叹气就可完事?
但随着故事进展,这一设置的目的被渐渐暴露出来。
下一次这位护士的再出现是福山雅治把她送来的钱还回去(护士送钱这点也让人怀疑,既然她早就知道人家是有钱人,还有送钱的必要吗?
为了良心安慰?
),然后出现了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幕:在门口,护士的儿子走出来(在偷听?
他是怎么认识福山雅治的?
),要给母亲撑腰。
福山雅治则因此若有所悟,之后还给母亲打了电话。
只要等到观完全片,上述一切都将明了。
护士这一角色的设置目的无非是要给作为父亲、联继上下三代的福山雅治一个醒悟的机会,最后可以为电影包装一个“皈依”的外壳。
这里正暴露出是枝裕和这部电影的所有问题:工巧的设计取代了先前讲故事的灵气,讲得过满又不懂留白。
斯皮尔伯格要翻拍此片,不是没有道理,整部电影的框架与设计都带着浓浓的好莱坞叙事的惯常笔法,而这也是让它看起来不那么“是枝裕和”的原因。
同样,如果福山雅治仅仅因为一个来自外界的照面就获得了内心的皈依,那是远不如由其内发的警醒来得有力,而这是是枝裕和完全有能力做到的。
坦白讲,昨晚看完是枝裕和这部《如父如子》,一向自诩硬心肠的我却哭的一塌糊涂,也许这源自千万个家庭的情感相通,竟深深扎根于人性的痛。
羡慕斋木夫妇愿意用时间和一颗心温柔的陪伴和爱着孩子,但其实对当下不可承受的社会现状,挣扎于生计的国人,也许更显得无奈与悲哀吧。
在这样的现实下,能像斋木堂堂正正说一句“孩子其实就是时间”,或许是一件异常奢侈的事情。
然令我更佩服的是,是枝裕和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设想,父子关系可以超越血缘而存在。
即便没有血缘关系,一家人六年的情感羁绊,在爸爸经常不在家的背后,在感动常在的相片上,作为父亲的良多仿佛突然发现了被记录的时光,那些儿子在相机里拍摄的父亲的日常,那是只有父子间才可能有的情感跟视角,它承载着孩子心目中之所爱的父亲的人生。
也许这就好比喜欢在朋友圈晒娃的父母,有一天突然发现,子女也在认真的注视自己。
其实看名字就猜到了自己不会很喜欢,但周日下午刚好有时间,又是能见到导演和主创的首映礼,感觉来看看也挺好(毕竟是枝裕和导演的《海街日记》多好啊)看的全程几乎都皱着眉头,传统男人味就这么和刻板印象一模一样地扑面而来,忙于工作而美美隐身的父亲,操持家里一切大事小事还要被责怪的母亲,投入一切真心和情感的母亲却似乎总被排除在父子情谊之外,交换与否的决定也就全由父亲一人拍板,孩子一点也没有受到尊重,母亲更没有....看得让人太难受了,我愿称之为爹的自我感动式爹权争夺战突然想到这周在百讲看的两部电影中都有“雄竞”情节哈哈哈哈,不过《好东西》里女权表演艺术家们争夺一位女性的欢心令人捧腹大笑,而本片里两位爹之间展开的爹王争霸赛(可能是良多单方面宣战的)让人笑不出来感动是有的,巧思是有的,情感与亲情的课题是有在讨论的,身为观众的我当然是能感受到的,眼泪会在被触动的瞬间不受控制地掉下来,但是也仅限于此了,在我心中这个故事是属于过去的叙事了,实在是喜欢不起来
首先,坦率地说,一点儿都不喜欢电影的中文译名。
是为了跟着Like Father, Like Son这个英文翻译走吗?
完全抛却了日文片名[そして父になる](字面意思为“然后就成了爸爸”,深一点的意译大约是指由于片中的抱错婴儿事件使得两个家庭,都不得不迎接一些惊愕,痛苦,或许也不乏惊喜)第一时间带给我们的那种仓促与温情交织的静谧的冲击力。
就更不提港台那些什么《我的意外爸爸》《谁调换了我的父亲》之类的小家子气满满的译名了。
整个片子的美术水准,一如大部分日本片,就是一帧帧日式摄影的结合,淡淡的,美哉。
更不要提,我实在非常非常喜欢男主角夫妻俩家里的那种无印良品式的风格,色彩寡淡,线条干净。
其次,虽然主题乍一听足以跻身电影史狗血前五名:两对夫妇多年前在医院抱错孩子,但奈何导演的叙事气质实在从容,非常非常从容,就像一个人对着你张嘴讲故事,他的语速和换气姿态都让你很舒服的话,那么无论故事新鲜与否,都会多多少少得到加分。
总之,就是实在让你实在对每个镜头,每句对白都讨厌不起来呢。
卡司们都做得很不错,两位女主演我不陌生,她们曾一起出演过一部很温暖,我私心很喜欢的清新日剧《最完美的离婚》。
还有除了福山雅治之外的另一个父亲角色,都演得很淡,很恰到好处。
这个电影,本来就不需要那种大家都用力挣扎,激烈互飙的群戏,要说角色心理复杂深刻一些的,就是男主角福山雅治一个人,所以其他几位“绿叶”主演,处理得正是很好的。
男主角代表的这种在善良的人性范畴之内,够聪明冷静,够寡言高效的父亲,现实世界其实很多,比如,我爸爸。
所以我看着看着,就想到了我爸爸。
我概括称呼这种爸爸,叫做冷色调的爸爸。
所谓暖色调的爸爸,就是片中另一位电器店小老板那种的爸爸。
细腻,热络,琐碎,无论多少岁,都是好脾气的温馨老男孩,都和自己的小孩打成一片,洗澡要和小孩一起疯,在游乐场要乐呵呵地和小孩一起翻滚,还比谁都会修小孩的玩具车啦遥控飞机啦。
似乎全世界的小孩都爱这种暖色调的爸爸,除了我。
我偏偏就喜欢福山雅治以及我自己那个冷色调爸爸这一款,怎么着吧。
拿片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片段来说吧:小孩参加钢琴比赛,水平一般,回到台下就坐在自己的父母身旁,心态很平和地感叹台上另一个出色的小女孩:“真厉害啊。
”然后呢,好强的爸爸就忍不住问小孩:“庆多,你不会不甘心吗?
你要是不想弹得更好,继续弹下去就没什么意义。
”妈妈护着孩子,反驳爸爸:“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那么努力。
”爸爸立马回:“说得好像努力不对似的。
”妈妈就有些伤感地示弱:“有些人,即使想努力也努力不了啊。
”(意指她自己)然后妈妈又说:“我们庆多这一点,肯定像我。
”你看,这么看来,有一个冷色调的,不柔软的父亲,岂不是刚好酸碱中和一下妈妈的过分柔软吗?
对小孩的性格,莫不是好事一件,对吧?
更不要说男主角给孩子提出的一些生活规则,真的都很好:比如,洗澡必须一个人安静地进行。
喝饮料不可以咬吸管。
睡前,只要爸爸在家,就必须到爸爸面前说晚安。
…………或许一时会让年幼的我们体味出严苛和委屈,但放得久了,成了习惯,还是益处多。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想要成为不凡的人,真的不容易,而有一个冷色调的父亲,或许就可以在不真正伤害我们的范围之内,把我们打磨出孤独敏捷的个性。
如果不能特别优秀的话,起码可以特别孤独,也算是有那么一点点不凡了啊。
电影在展示男主角心里那种一望无际的孤单之外,也不忘挖掘探讨一下这种冷色调父亲的成因与源头。
在放风筝的河边空地上那场戏里,男主角这么说:“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就是不会陪孩子放风筝的那种爸爸。
”言下之意,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成了一个不陪着孩子放风筝的爸爸。
一句话浓缩,就是:“我”成为这样的父亲,是因为当“我”是孩子的时候,我的父亲,就是如我现在这样的一个父亲,有点……万事皆为循环的意思,确实是有道理的。
我唯一不太喜欢的,是电影的结尾。
福山雅治大叔饰演的事事讲求效率的冷色调男主角,最终还是被剧情强行带向了大圆满的轨道上。
在小孩离开自己家之后,他看到了小孩用相机偷偷拍他睡觉的样子,终于知道小孩心底想要和他亲近;他跑着追小孩,告诉小孩:“我或许做的不够好,但我还是你爸爸啊。
”然后呢,他哭了,是的,为了圆满,为了感人,他这么也个冷色调的性格必须哭啊。
为什么总是要这样设置呢?
大家角色不同,各有各的性格不好吗?
为什么总是要遵循一种仪式一样的东西,去苦心制造一种热泪盈眶的氛围呢。
怪人如我,并不喜欢。
要我说,在现实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做得好的父亲和做得不够好的父亲,存在的,无非是冷色调的父亲,与暖色调的父亲。
如此克制
10年后的中国首映礼@sho
庆多好可爱
费了两个小时的劲塑造福山雅治(良多)这个男人,可这个形象依然是面目模糊的。视听上绝对看得人舒服美妙,可这方面越优秀,越显得人物和文本单薄。
真实生活的互换孩子永远不像电影中那么温情
父亲才需要“成为”,母亲生来便是。尾野真千子摸着孩子的头,告诉福山雅治他们的头好像啊。真木阳子一人养着5个孩子。河水静谧无声。
人的感情随着时间而不可取代 换与不换在他们心中已经不紧要 感情在一辈子都是父子 从小便听过为人父母是这个世上最难做的工作 这并非是苍白的玩笑 父母也会得到孩子精神上的反哺 电影前半段最强烈的是阶层鲜明对比 中产精英家庭和小市民的杂货铺老板 只有日本这种温情的电影中才会默默地表达这种关系吧
导演在踏踏实实地用电影在讲述一个狗血的故事。庆多那个小孩太萌了,现在的是枝裕和有点像以前的小安津二郎,讲家常故事永远那么简单明了,刚到火候。
比较难看。
Well, the Jury prize is all it deserves.
這部就很矯情了
再文艺的拍法也跳不出类型片的窠臼;用优雅的镜头讲了一个笨拙的故事。画面永远干干净净,镜头总是在缓慢的平移;隧道,行车,电线杆以及河边的外景确实美。
任务结束吧。我对是枝裕和真的完全没有抵抗力,亲子关系不再是痛苦,而转化为温暖和窝心。
男神这有点小浮夸的演技还是不如宽哥啊。挑战高难度题材再怎么化狗血为涓流还是吃力,这种社会纪实节目的梗纪录片就可以接受,剧情片就怎么都做作,尤其不同阶层人物设定(白骨精就冷加腹黑,劳动人民就温暖人间),这么老套的戏码还在用?
我真的不想说我看的时候一直在幻想扑倒叔(或者被扑倒> <)
庆多一定是上帝派来的小天使 (going my home 的爸爸也叫良多 爸爸的爸爸也是夏八木勋演的``)
241201 再看的感想是:拍很好stay四星,但联系现实就极其不能下咽。纯粹男性中心叙事就不提了。我家比较像福山那家。我的感受是我被生下来本来就是个错误。根治东亚人骨子里劣根性的办法就是不要小孩。所以你搁这儿给我拍再温情也没用。另外不禁揣摩是枝裕和这么多片选这部孤零零引进什么用意,越想越恶心。DCP很糊影院观影环境也很差,真想救市能不能走点心|180723 是枝家族@ Cinematheque
以中产精英成年男性为视角的家庭片
一个东亚得过分的故事,放在十年前可能会赚走不少眼泪,用当今的语境去思考多少有点幽默了。一边是,没有经历过生育的父亲们靠“like father like son”自我感动然后自我“觉醒”;另一边是失语的母亲和被当作财产一样被随意放置的孩童。最好的两场戏是良多提出两个孩子都想要和女护士的坦白——是枝裕和还是写人性的幽微阴暗的时候最锐利,粉饰太平但细想又有点日式变态倒也很他。福山雅治演得真好,一个自私到了顶点的大帅哥。(1800)
感情缺乏张力,情节缺乏说服力,面对抱错孩子这么复杂的事件,所有人的表现都太平淡了,包括孩子的反应。因此最后的结局也并不令人特别感动。只能说一般般